操作成本法包括以下五个步骤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操作成本法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发布日期:2025-10-08 浏览次数:

收集服务产品成本时,操作成本法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确认主要操作。所谓操作,是指消耗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环节、职责或任务。科学分类作业是确认作业成本的基础。例如,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预扣业务可分为营销、客户委托、受理审查、签订预扣协议、实施预扣业务五项主要作业。在这五项主要作业中,每项作业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产生相应的价值,作为下一项作业资源投资的一部分,依次延迟,形成价值链,直至最终产品成本提供给外部客户。
 
(2)明确运营活动所消耗的资源,计算运营活动的总成本。以运营为对象的成本收集,而不是以产品为对象的分配,可以反映成本分配的因果关系,降低成本的间接属性。
 
(3)选择成本动机。成本动机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活动频率和强度的单位,是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和成本对象成本的依据。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的成本动机。比如代扣业务的营销操作主要以营销宣传为主,以宣传次数为成本动机进行分配;代扣业务的实施在单位提供业务软盘时,以批次为成本动机进行分配。单位抄表时,以笔数为成本动机进行分配。
 
(4)计算单位运营成本。单位运营成本等于运营活动总成本及其成本动机。例如,当月某银行代扣业务总成本为10万元,代扣笔数为10万笔,代扣业务单位运营成本=10万元/10万笔=1元/笔。
 
(5)成本对象的成本计算。成本对象的总成本等于其消耗的各种作业量乘以单位作业成本之和。
 
即某一代扣产品的总成本=该代扣产品的营销次数×代扣业务营销作业单位成本+代扣产品客户委托作业量×客户委托单位作业成本+代扣产品验收审查业务量×受理审查单位作业成本+代扣产品签订代扣协议业务量×签订代扣协议单位作业成本+代扣产品实施代扣业务工作量×执行代扣单位的作业成本。
 
由于商业银行向任何客户提供的产品都能清楚地确定每个运营的运营量和单位的运营成本,因此客户成本的核算将很容易解决。
 
运营成本法在服务产品定位中的作用
 
借助运营成本管理工具,银行可以确定不同服务产品的成本和每个银行客户的成本,计算每个客户的利润,计算不同客户销售的每个服务产品的利润率。为服务产品的成本调整和定价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运营成本法在服务物化为产品的决策过程中的三个原则:
 
首先,银行向储户提供的服务需要消耗相关成本,可以通过运营成本法准确计算。
 
二是银行向储户提供的服务是否为增值服务,增值率有多高,是商业银行确定服务物化为产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运营成本法计算客户的成本和盈利能力,然后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位方法来确定不同的产品价格。运营成本法的最终目的是为高质量的客户定制金融产品,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
 
当然,由于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成熟,以及缺乏先进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运营成本法在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广泛实施。然而,随着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加快和中国银行自身实力的增强,运营成本法为我们提供决策依据的日子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