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原则
发布日期:2025-10-06 浏览次数:
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信息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成本会计不仅要坚持一般会计原则,还要满足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1)合法性原则。是指成本会计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支出的范围,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不能人为混淆成本与期间成本、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的划分界限,严格意义上也是违法行为。
(2)受益原则。成本分配方法应根据成本驱动原则和受益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理念。在选择具体的分配方法时,根据受益原则的要求,采用的方法与各分配对象分配的成本成正比,受益更多,受益更少,反映了分配成本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目标原则。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预期的成本支出可以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最大化成本效益。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以满足决策的需要。
(4)可理解性原则。由于成本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因此可理解性是一个重要的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是指不仅要确保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而且要避免提供过于琐碎的信息,使用者无法理解。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努力使成本会计信息易于理解,方便用户分析和使用可理解的信息资源。
(5)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计算当期利润水平,需要在会计期末调整为实际成本。然而,从成本计算的历史发展和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
(6)成本效益原则。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即只有当其效益大于成本时,任何活动都是可行的,成本会计信息也是如此。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提供的成本信息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成本管理和控制。然而,由于信息披露成本的限制,信息用户和会计人员需要密切合作。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和技术条件下,准确计算披露的成本和效益是不现实的。然而,在设计成本会计制度、确定成本信息披露细节、披露方法和披露频率时,仍然需要衡量和判断成本和效益因素。
成本会计目标属于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水平,构成其理论基石;成本会计假设规定了成本会计运作的前提和限制;成本会计对象和要素的确认和测量反映了成本会计目标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原则作为成本会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实际处理的具体规范,是保证成本会计目标实现的有力手段。
- 上一篇:成本会计的理论结构
- 下一篇:中国企业实施ABC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