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实施原则
发布日期:2025-08-30 浏览次数:
会计电算化实施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以相关法律制度为原则。必须遵循中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相关法律;必须遵循财务、财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遵循企业财务制度,确保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人员职责、经营使用、输入、输出、内部处理、输入数据、输出信息和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要提高经济效益,还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企业因会计电算化而现代化的非直接经济效益。
效益原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实施前,应全面分析经济效益、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和各种约束条件,首先对整个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会计电算化是否合格。2、可行性研究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进行。要评价电算化系统的经济效益,就要着眼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营运资金占用,能否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必要的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3、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质量。
(3)系统性原则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系统观点包括整体观点、相关观点、发展观点和最优观点。应注意以下两点:1、内外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密切相关。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包括各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整个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不仅要区分子系统的界面,还要保留子系统之间的界面,实现数据结构设计中的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2、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然可以分为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设计和实施子系统时,必须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完美结合和高质量。
(四)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化、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等。通过这些标准化要求,可以避免系统实施的偏差,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和操作的准确性,在容易出现错误和错误的地方建立尽可能完善的错误检测和纠错系统,重点保护,确保输入数据和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非法使用和变更。此外,系统损坏后还应具有恢复功能。3、可扩展性。也就是说,在整个系统的运行周期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系统的难度。可扩展性要求系统的修改和扩展非常容易。
(6)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是可操作性。会计信息系统的用户是会计人员,因此系统必须尽可能方便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提示准确简洁,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并要求尽可能使用会计术语,使会计人员能够学习。
-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内容
- 下一篇:使用Excel软件检查会计凭证与科目余额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