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理论对内部控制目标理解的局限性
发布日期:2025-08-20 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国会计乃至整个管理领域对内部控制的需求日益强烈。通过修订和颁布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在促进内部控制发展方面发挥了有力作用,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大热潮。然而,从组织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来看,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原因是,笔者认为,这与我们对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内外环境缺乏系统研究无关。
(1)传统理论对内部控制目标理解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目标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模式和方向的关键,也是理解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起点。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内部控制的概念一般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组成等几个主要阶段。纵观这些理论,内部控制目标的本质如下:
1、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2、业务活动按照管理当局的一般或特殊授权进行;
3、确保资产安全和信息完整性;
4、防止和发现舞弊和错误;
5、确保财务报告质量,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虽然传统理论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理解几乎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所有动机,但随着组织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组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内部控制目标的现有理解显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会计中关于资产的概念排除了一些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人力资源及其信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必须保护这些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否则人们的能力和知识将被破坏或流失到其他组织中。与此同时,信息也可能被盗、滥用和收购,因此,只关注信息的完整性,而忽视其安全性也是片面的。
2、传统理论强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也应收集大量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需要确保所有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准确可靠。
3、传统理论只强调业务效率,忽视了衡量组织绩效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效率是投入产出关系的计量(生产过程中有效经营的产品消耗最低),投入成本的经济衡量(低成本生产合格产品),有效性涉及与目标相应的实际结果。
4、传统理论隐含地强调了内部控制的负面影响,即只强调用于预防和预防不必要行为的具体政策和程序,而忽略了内部控制既“预防”又“激励”的双重功能。“控制”并不是一个简单而机械的“限制”。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必须是组织鼓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机制。
这些理解的偏差和局限性是组织内部控制实施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扩大内部控制的内涵,重新理解和定义内部控制的目标尤为重要。
(2)内部控制运行的威胁因素
内部控制的威胁因素是阻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负面现象。即使是一个设计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也很难发挥作用,因为它忽略了内部控制运行的威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和正视这些威胁因素。
1、管理者不够诚实。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保持诚实,不能有效防范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在一个组织中,如果管理层(又称白领)不能很好地遵守道德规范,就会严重干扰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2、合谋。对于不相容的职位和职位,即使采取职责分离的控制手段,如果员工试图串通和欺诈,控制风险和意外事件仍会发生。
3、利益冲突。对组织而言,利益冲突,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与组织利益的冲突,将对控制系统构成重大威胁。
4、环境变化。由于运行环境的变化,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能会被削弱。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运行模式的变化,这需要时间来调整和改进内部控制系统。
5、管理部门的忽视。对任何控制系统的严重威胁都是管理部门的忽视。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如果管理者把它放在一边,就意味着没有内部控制。同时,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忽视为组织员工开辟了危险先例。从长远来看,这种氛围将盛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无疑是在危险的情况下组织的。
- 上一篇:重新定义内部控制目标
- 下一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