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次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内部控制标准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成熟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不清。企业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防止错误和欺诈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者应对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检查。在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往往认为相关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授权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完成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即实施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建设,不注重制度实施,缺乏对内部控制实际实施效果的评价。根据COSOICIF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企业内部控制受董事会、管理部门等员工的影响,目的是实现业务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遵守适当的法律法规,提供合理的保证,应由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五个方面组成。COSO框架强调,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控制过程。围绕五个要素构建内部控制框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急需整合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制度。由于管理制度的原因,我国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导和规范来自不同的政府部门或机构,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央企业综合风险管理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控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来自财政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部门。这些规范形式多样,标准不同。对内部控制概念的定义、控制目标的确立、应遵循的控制原则、内部控制要素的构成等重要内容有不同的解释和规定。这不仅增加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成本,而且增加了内部控制规范之间的协调成本。此外,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有效地推进,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忽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根据COSO的ICIF框架,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框架系统的第一要素,被视为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根据ICIF框架的定义,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企业的基调和氛围,对内部控制形成外部约束,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和风格、员工的道德价值观和工作能力、管理部门的授权和职责分工方法、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发展、董事会的关注和指导等。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能否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环境的失效必然会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大股东或关键人员控制问题,内部控制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企业尚未开展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如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管理关键人员超过规章制度,内部审计部门无法承担监督责任。《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虽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南》将控制环境列为内部控制规范的要素之一,但它只是对COSOICIF框架内容的简单移植。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内部控制环境,发挥内部控制环境的应有作用,还需要从完善公司治理、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等基础工作入手。
(4)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美国COSO于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与整合框架》(ERM框架)文件中特别阐述了ERM框架与COSO于1994年修订后发布的《内部控制与整合框架》(ICIF框架)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涵盖企业风险管理,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扩大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将风险评估要素细分为目标设置、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比内部控制更广泛,更关注风险。此外,COSO在ERM框架中表示,虽然ERM框架涵盖并扩展了ICIF框架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意味着ICIF框架可以被取代。ICIF框架仍然有效,仍然是根据SOA法案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依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风险管理指引》虽然在内容上广泛吸收了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我国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现实环境下,缺乏坚实的依赖基础,显得有些突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 上一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议
- 下一篇: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