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与山西省融担行业业务发展比较分析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安徽省与山西省融担行业业务发展比较分析

发布日期:2025-03-02 浏览次数:

一、安徽省与山西省融担行业业务发展比较分析
 
1.商业模式的比较。
 
(1)比较数据的选择。选择两个指标:外部业务模式和内部支持模式。外部业务模式是指与银行签订业务合作合同,为中小企业融资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内部支持模式主要是指担保公司内部运营的系统、业务、人员等。
 
(2)比较结果。首先,政府支持的担保制度与股权有关,可以形成统一的内外业务模式,有利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统一的内部支持模式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3)安徽经验的参考。一是充分发挥考核机制指挥棒的作用。安徽省首先制定了全省财政资金投资担保机构的统一考核管理办法,使各机构能够根据业务发展考核办法的核心开展业务。二是考核指标和方向削弱利润要求。突出与政府产业政策的一致性,重点考核服务中小企业的数量、规模、资本杠杆效率、担保率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指挥棒的作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低成本担保服务。三是充分发挥与银行业务对接的规模优势,实施全省统一对接。
 
2.风险控制能力的比较。
 
(1)比较数据的选择。选择信息共享和风险共享两个指标进行比较。选择信息共享程度是因为风险归根结底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共享程度越高,透明度越高,风险概率越低。风险分担指标的选择是因为风险处置的预化解与机构的可持续性有关。
 
(2)比较结果。一是共享信息平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二是有效合理的风险共享,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政府的基础。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通过风险分担机制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是整合和创新可持续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比例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安徽经验的参考。一是创新“4321”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安徽引入政府、再担保和银行共同分担风险。融资担保公司、安徽信用担保集团(以下简称信用担保集团)对单户贷款担保业务不足2000万元、银行、地方政府,按照4,:3:2:1的比例承担风险责任,即“4321”新型政银合作模式。二是开展统一信用评级,建立统一信息平台。
 
二、实现山西省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注意顶层设计
 
加强资源整合,形成资源规模协同作用。根据安徽省经验,建设山西金融担保集团,充分发挥资本集聚优势,寻求新第三董事会等平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促进股权整合,拓宽融资渠道,在金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资本市场资本补充,进一步增强其发展基础和担保能力。
 
(二)加强区域布局建设
 
建立以省市为主、辐射县的担保布局。一是以山西省担保集团为母体,省会太原17家担保机构通过股权转让归山西省担保集团所有,原机构作为担保集团太原营业部开展业务。二是城市分别完成了城市原机构的整合。
 
(三)加强政策监督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对风险来源的监督和控制。主要加强对金融行业申请的监督,明确必须满足的条件,提交申请程序,实行严格的审计、访谈和承诺制度监督。二是建立分级监督体系。在日常监督中,贯彻“本地化”、“层次化”的监督原则,明确各级监督部门的职责,建立高效有序的日常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县级监督部门的地理优势,形成省、市、县三级相对完善、合理的监督体系。三是完善政策补偿制度。第四,完善评估机制。
 
(四)增强机构内生能力
 
一是提高专业发展水平。立足资源和服务链,坚持主营业务,深耕细作,找准自身定位,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锁定目标群体,开发量身定制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再担保体系,创新银行担保合作模式,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调整投资比例限制。三是重视产品创新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