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务报销审计工作现状及问题
发布日期:2024-01-24 浏览次数:
一、高职财务报销审计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财务报销审计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仍存在差距。部分员工业务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完成工作能力。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人员的整体会计专业技能有待加强。会计专业技能是会计人员在日常财务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会计实践能力,才能有效解决会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人员对财务报销审计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日常财务报销审计工作中缺乏积极意识,导致财务报销审计能力不足。
(二)财务报销审计效率不高
高职院校各部门多,各部门工作人员多。因此,在高职院校,财务往来和财务报销时有发生。由于相关财务报销审计人员与素质不同的教职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双方对财务报销审计的理解存在差异,这也增加了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的难度。由于财务报销审计的评价奖惩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中个人完成的工作量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收入和奖励没有直接联系,但更注重财务部门整体财务报销审计的完成,没有有效调动财务报销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报销审计中懈怠。
(三)财务报销审计制度缺乏
一些高职院校更注重其教育服务功能的建设,对相关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导致财务报销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工作的进程。部分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制度建设缺乏人性化思维,但盲目复制现有会计制度,不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国家会计制度内容,导致财务报销制度缺乏活力,不能有效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报销审计制度,降低了会计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导致财务会计结果扭曲。使许多高职院校的费用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
二、高职财务报销审计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财务报销审计能力
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人员要勇于应对新的工作挑战,不断丰富会计知识,提高会计能力,不断努力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工作。高职院校财务部可以定期组织部门培训,有目的地提高员工的财务报销审计能力。员工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和了解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二是了解和理解自己高职院校的财务运作模式,三是学习和吸收其他高职院校优秀的财务报销审计方法,四是学习和追赶部门内优秀财务报销审计员的工作能力。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财务报销审计工作。
(二)提高财务报销审计效率
只有有效管理财务报销审计工作,才能将报销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部分有机结合,提高财务报销审计效率,节约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实现高职院校的高效运行。在财务报销审计的日常工作中,可引入银行系统常用的排队等号呼叫模式。通过排队等号呼叫系统,财务报销审计工作可以摆脱无序繁琐,通过排队等号,可以准确计算报销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让报销人员按顺序报销费用,可以避免大量报销审计凭证同时涌入,为报销审计人员提供更充足的时间,核对会计凭证,提高高职院校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财务报销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准确量化的财务报销审计人员工作量为财务报销审计人员的奖惩提供了基本标准。工作量大、错误率低的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获得奖励,工作量小、错误率高的工作人员将受到一定的处罚。将工作量与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财务报销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
(3)完善财务报销审计制度
以制度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工作,有利于使高职院校报销审计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完善完整的财务报销审计制度,可以有效消除财务报销审计管理中的人为漏洞,减少财务报销审计中违规违纪的发生。制度的建立应涉及财务报销审计的各个方面,完善票据管理制度,严格资金收支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落实会计制度,使财务报销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依据、有章可循。同时,相关制度建设要与相关监管机制有机统一。通过监督有效实施制度,同时制约监督权力的滥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抽查制度实施情况,及时发现财务报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调整制度,使制度更加科学实用,促进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引入和实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变化和调整,首先需要提高的是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能力,只有做好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审计工作,使高职院校财务收支更加合理,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实现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