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发布日期:2023-11-13 浏览次数:
所谓三公资金,是指公共出入境费、车辆购置、运营费、公务接待费。2011年,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5个中央部门披露其三公资金,允许公众对各部门三公资金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评论。这也间接地对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晒三公资金的现实意义
传统上,我国三公资金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中央部门和政府出台政策,向社会提出晒三公资金的相关建议。希望在此基础上,为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新的起点,遏制和整治我国“四风”不正、严重腐败等问题。而晒三公的费用,正是希望以小见大,以法律、法规、政策为基础,限制一直存在的不合理的三公费用,降低一直居高不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费用。这也是为了体现我国政府加快预算披露的现实工作决心,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有的改革发展趋势和财政透明化发展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财务披露机制,直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晒三公资金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未来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公资金公开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形势下,我国三公资金公开政策的出台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若干新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实施系统布置和数据对接过程
考虑到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三公费用公开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项目,所有公开的信息都应该经过政府的全面审计和社会的全面监督。具体三公资金还应根据部门决算相关经济学科的数据进行统计编制,并根据部门决算中的财务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围绕数据构建一套完整实用的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三公资金、财务数据和部门决算的无缝衔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数据信息公开过程中有证据可查。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财务数据与部门决算的有效对接,应根据三公资金的会计过程,突出行政单位会计准则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技术属性,进一步反映部门预算的实施情况。具体来说,应根据企业部门决算经济学科设计三级明细学科,包括三公费用,确保单位行政财务数据与部门决算的有效无缝对接。
(二)构建实施长效数据,控制全局
上述部门决算和财务会计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事后环节,决定其前提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财务预算。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初步部门预算的相关分解,努力从全局上控制“三公”资金规模,确保各单位严格执行单位预算,将三公资金支出控制在预算计划范围内。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以长远发展为基础,建立三公资金信息披露的长期发展机制,解决当前三公费用不够公开透明的传统束缚,为优化事业单位未来行政机制奠定永久有利的基础。
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一般产品和服务费用经会计部门财政核定,三公资金总额可能在公开透明后受到限制,三公资金的使用也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资金的总体规模。单位要从全局出发,严格控制和核定专项资金,合理规划计算专项资金[1]。
- 上一篇: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下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三公资金的财务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