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23-11-12 浏览次数: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活动的顺利进行,不断满足不断扩大的公益需求,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加深,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事业单位改革也在逐步实施,事业单位也开始多渠道筹集资金。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部经济业务活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限于预算资金。随着形势的变化,应采用以绩效为导向的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按照绩效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管理,最终有效降低事业单位成本,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资源利用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监管问题、资金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具体来说,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忽视财务监管等活动,没有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给予处罚,也没有及时制止。有的单位完全考虑自身利益,没有认真遵守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由于资金预算不足,受当地财力影响,很多单位资金预算不足,有的单位违反规定随意挪用专项资金弥补单位资金支出,有的基层单位领导有侥幸心理,对财务法规知之甚少。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缺乏管理经验,缺乏法律风险意识
第一,?业务人员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处理相关经济业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公开和管理决策。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经济活动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严重违规的,容易造成单位财务经济活动混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对欺诈和过失行为负责的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失职责任。二是事业单位与其他市场经济实体开展经济活动时,很可能涉及投资或融资等经济业务。如有与《合同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财务管理行为,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违约、损害赔偿等法律责任。事业单位应当向管理决策者、被投资企业和有关主体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事业单位提供虚假合同、错误财务信息的,给单位、合作单位、债权人造成损失,面临民事侵权责任的法律诉讼。
(2)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部分事业单位财产清查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特别是固定资产项目。长期以来,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没有定期盘点和清理,资产使用效率相对较低,损失严重;缺乏监督机制,单位固定资产租赁管理混乱,收入尚未上缴财务账户;没有制定制度化的管理规则,极易滋生腐败,虚假增加资产价值。为有效防止事业单位交易资金不规范行为,避免国有资产损失,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交易资金的监督。
(三)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
财务管理最大的风险是资金安全。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威胁相对较大。职务侵占一般是事业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产。挪用资金一般是指本单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随意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所有和使用。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是恶意行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职务侵占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挪用资金只是暂时借用本单位资金,而不是永久占有。在事业单位中,职务侵占或者挪用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虚假业务或者虚假票据转移单位资金、支付工程款和货款、截留资金供个人使用、用白条虚报巨额资金、占用相关资金等。
(四)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一般支出控制不严格,导致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油维修费高,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二是部分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的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没有明确界定。他们利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资金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共支出,不使用专项资金。三是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还没有树立强调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轻管理,重预算审计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
(五)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和公职人员财务意识淡薄,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非专职,导致少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预算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缺乏系统的学习,没有意识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二是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很多单位先支出后签字,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意识较差。三是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会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实力相对较弱,无法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 上一篇:村民主理财小组是对村级财务进行内部控制
-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