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发布日期:2023-09-26 浏览次数:
2011年是医疗改革三年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始。公立医院是人们看医生的主要场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规模、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目前的医疗改革制度来看,我国现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在医疗改革中的弊端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讨论。
目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普遍存在问题
(一)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不完善
对于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等渠道筹集资金购买固定资产的公立医院,其固定资产会计方法相对特殊:购买固定资产时,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借记“特殊资金”――“一般修购费”、“财政专项支出”、“事业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借记“固定基金”科目;“专用基金”每月未按比例计提――“一般采购费”,这种会计方法不仅不能真正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而且不能为估计固定资产的残值提供参考。此外,医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账面只反映初始成本,使医院资产负债表水分,不能正确反映医院的真实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也没有计提资产减值的准备工作。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不完善,使会计报表没有真正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
(二)缺乏成本核算和控制管理体系
现行公立医院只有部分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框架下,公立医院普遍存在权责发生制执行不到位、待摊费用使用不充分、权益性支出和资本化支出划分不准确等问题。现行医疗成本控制主要受主观因素影响,从收入再分配到各部门综合成本确定缺乏控制和标准化制度。很多医院还没有真正建立成本控制体系,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成本核算要求粗放。
(3)忽视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财务部门根据上一年度财务数据增减比例编制预算报告和今年财务拨款项目。这种会计方法直接导致预算科目不详细,医院所有收支环节未纳入预算管理,偏离医院战略目标。因此,预算管理方法不科学,缺乏必要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缺乏医院会计管理的指导作用。
(四)缺乏经济管理风险意识
目前医院经济活动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回报,仍存在“重医疗业务管理、轻财务管理”的现象。由于医院财政资金供应基本由国家承担,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系统掌握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缺乏进行风险测试和制定风险预警机制的能力。
- 上一篇: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分类汇总数据
- 下一篇:新医疗改革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