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概述
发布日期:2025-11-17 浏览次数:次
一、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概述
(1)介绍高校内部审计概念
在我国,高校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不同于常规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监督和评价的功能,对高校组织的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确定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政策和程序要求,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以及组织经济资源的利用,以实现组织的相关目标。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概述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对高校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财务报告存在较大错误、错报、遗漏或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问题或缺陷或制度未实施的影响和损失。
与普通生产经营企业不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风险范围的普遍性。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固定资产、运营费用,还包括项目建设、对外投资等。
(2)风险周期的客观性和持久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避免也不能消除,这是基于客观现实问题。同时,消除风险需要一定的过程,甚至是持续的。
(3)隐藏风险形式。与企业不同的是,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即使存在审计风险,也不会对高校的生存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或实质性的损失。
(4)风险程度的可控性。虽然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客观、不可避免,但其程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控和效益提升
首先,从审计的角度来看,加强高校对审计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高校来说,审计工作的关注和投资是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的基础。在组织结构上,增强高校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权威,增加审计体系建设的经济投资,积极吸收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给予部门更多的人力、物质和财政支持,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运作。
其次,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和审计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基本管理体系,对高校管理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审计和监督,服务于高校管理工作,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工作情况,但应具备办理业务的能力。同时,根据审计报告和结果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控制行为职能,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三是加强制度实施,开展审计业务创新和制度规范。在当前背景下,高校审计工作在符合行业相关审计工作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可操作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改革创新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强调制度管理和规范实施,对审计工作内容、方法、评价手段、成果展示等进行多元化创新,努力实现工作的精益高效。
最后,强调控制和实施,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为提高高校效率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管理环境,审计管理部门需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强调控制工作的实施,建立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对人负责,奖惩明确,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管理工作的精益高效发展,高校必须强调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防控,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审计成果对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为实现高校的最终效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