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了远程审计的概念
发布日期:2025-11-05 浏览次数:次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与审计业务进一步融合,远程审计理念应运而生。近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现场审计工作不得不面临转型。目前,我国远程审计实践研究尚未实现成熟的标准化体系,相关解决方案路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如何通过深化远程审计实践路径探索,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优化对策,在完善企业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策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提出了远程审计的概念
(1)概念定义
远程审计,又称非现场审计,是指通过网络系统连接平台、电话、电子邮件、语音和视频会议功能,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远程沟通合作,使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完成信息记录、条件抽样、数据分析、事实确认、意见交换等必要步骤,出具审计报告,最终实现审计目标,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2)政策背景
2004年,审计署发布了《2004年审计信息化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作用,提高审计专业的信息技术内容,改进审计实施手段,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配套文件《关于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要求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增加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单位数据和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较和相关分析,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9年,审计署办公厅发布了《2019年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创新内部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大数据审计思维,提高大数据审计能力,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监督效率。
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要求国家政府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按规定向审计机关开放。
(3)驱动因素
1.疫情影响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毒株变异多、传播速度快、无症状感染增多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防治难度,给需要现场统筹、执行必要程序的审计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现实困难。
一是时间因素增加了审计质量风险。审计工作一般在年初制定符合单位业务发展的审计计划。但由于疫情政策对各地的影响,本应在一定时间内执行的审计任务计划被迫调整,审计人员进场频率有限,无法及时赶赴审计现场,或进场后因疫情防控需要导致现场审计时间失控,不得不缩短审计现场时间,导致审计事项抽样考虑因素不全面,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分析过程精度下降。
二是空间因素增加了审计执行的风险。疫情防控政策对旅游业提出了严格要求,审计人员面临被审计单位是否具备现场审计条件,是否可以进行审计事项相关情况的实地考察。同时,由于部分事项需要面对面进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如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关键风险岗位人员是否履行职责、内部控制交通测试各环节是否有机连接等,一旦被审计单位工作标记措施不到位、业务变更、关闭或员工离职、裁减等,现场审计限制将对关键问题点的确认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人为因素增加了内部欺诈风险的控制。疫情影响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企业面临目标客户业务减少、货物供应链流通中断、资本流动压力,部分企业面临收入和利润评估压力,粉饰业务业绩,采取虚假成本、跨期确认收入、签订虚假合同或阴阳合同虚构交易金额、资产减值准备不足,导致报告信息扭曲,严重甚至欺诈风险,对企业内部管理带来挑战。
2.技术创新因素。
一是提高审计信息分析的质量。大数据时代为审计工作的数字技术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手段。基于被审计单位数据源整合分类应用的科学分析思路,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多维审计抽样方法,结合筛选条件构建相应的数字审计模型,透视分析审计报表的数据相关性,简化审计流程,提高生成分析结果的系统准确性,有助于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是优化审计资源的投资和分配。基于信息的审计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控制手段,科学分配审计资源。一方面,远程协助具有点对点属性,使审计人员摆脱对审计环境和条件的依赖,降低审计人员的旅行成本,同时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接待和合作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系统的交互整合和可视化、集成模型的构建,可以发现更多的定期问题,及时预警,密切关注交叉区域,捕捉数据变化,减少人力投资,获得更高质量的输出结果,准确努力提高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疫情影响下,远程审计的发展呈现正常趋势,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传统模式下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的差异化策略。本文从制度保障、数据连接、“远程+现场”整合、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应对策略,为远程审计优化思路、创新方法、促进履行职责、提高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