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会计管制的两种态度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

会计管制的两种态度
 
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看,会计管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管制论。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一方面,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情况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仅靠市场本身的力量无法确定最佳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和内容。同时,会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会计信息难以定价,价格机制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最佳产量,公司财务报告不能阻止非买方使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公司会计信息而不支付任何费用,“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控制会计信息,纠正市场故障,消除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质量低的弊端。如果没有会计信息披露控制,自利经营者将不会披露真实和公平的信息。他们只会披露自己想让外界知道的信息,而不会披露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这使得利益相关者无法利用会计信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另一种是非管制论。对会计管制持保留态度,主张上市公司可以自愿披露信息,无需强制信息披露rQ.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私人约定机会是支持非管制理论的三大支柱。
 
持此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动调节理论,认为市场可以确定会计信息的最佳披露。由于会计信息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企业披露的信息可以详细可信地说明企业的现状和未来情况,并将受到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为了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企业管理者有动机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不需要控制会计信息的披露。二是管制失败理论,认为政府管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造成负面影响,造成经济绩效和社会福利损失。首先,控制可能会带来很高的直接成本(如制定法律法规和监督、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所消耗的资源、游说成本、对企业和会计师提起诉讼的成本)和间接成本(如改变企业的融资、投资和生产决策,使企业承担成本)。其次,控制者也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制定控制政策,往往会造成一刀切的现象。而且,虽然有些控制政策起点不错,但可能达不到初衷。斯蒂格勒关于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研究结果和沈一峰(1998)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都表明,控制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提高投资者的收入,尽管它在减少投机行为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两者都支持控制无用论。最后,控制机构也可能出现故障。监管机构并不一定真正关心社会福利的改善。一项监管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利益集团游说的结果或政治压力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控制不是寻求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的控制点,而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此外,管制机构也在考虑自身利益,各管制机构之间的管制权竞争也十分激烈。
 
市场不是万能的,它有功能上的局限性,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或民间自律来规范信息披露是不现实的。市场经济需要适度的控制,对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说,会计监督是没有尽头的。如何设计科学的会计控制体系,选择合理的控制模式,落实监管机构的责任和权利,评价和监督会计控制的效率,是一个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的会计控制体系相对复杂,既有过度控制的问题,也有大量控制不足的领域。复杂的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改革措施来解决。传统理论认为,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市场故障)可以通过政府控制来解决,但市场解决不好的政府可能解决不好,即使政府能解决好,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政府决策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范刚,1997),政府并不总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