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制的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25-10-28 浏览次数:次
会计管制的发展趋势
政府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公平。如果这个目的没有真正实现,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控制失败。政府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具有监管功能,但这一功能有限且有条件(崔学刚,2004)。控制要把握一定程度。控制过于松散不能影响被控制人的效用函数。如果控制过于严格,必然会严重影响其效用,引起被控制人的反感。最好的办法是在政府适度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实施控制替代。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会计控制也面临着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控制替代是控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控制替代是用新的控制或其他控制工具替代原有的控制,从而消除控制失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良好治理。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替代措施主要包括:
(1)过程控制。也就是说,政府控制部门通过制定标准化程序来限制控制对象的行为模式,并没有强制性地规定其行为结果可以达到什么状态。过程控制主要强调政府控制部门为控制对象设置最符合成本效益分析标准的行为模式,以规范控制对象的行为和活动。
(2)联合控制。是指政府与企业等组织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各方分工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控制政策。联合控制与传统政府控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控制主体,这意味着控制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对于那些专业性强、行业组织发达的部门,政府往往选择联合控制。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意味着政府完全脱离了控制主体的行列。政府将控制规则的制定权和执行权交给原控制对象,由其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这些非政府组织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将原垄断的控制权授予其他非政府组织,履行控制职责,而原控制人往往依靠一定的组织来掌握和行使控制权,成为自我控制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管制的实施是规范和控制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以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会计委派制度、检查特派员制度等,体现了“过程控制”的内涵。然而,过程控制的成本较高,由于经济业务和会计业务的日益复杂,政府无法达到许多地方。使用过程控制的政府会计管制的成本大于收入,如图1所示:
当监管机制不完善时,监管成本高,效果低;随着监管机制的完善,监管机构开始逐步进行会计操作,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监管成本开始下降,达到最大成本效益差,监管效果最好;通过A点,加强监管,可能导致监管机构抵制,经过短期竞争,迅速降低成本效益差,最终导致会计市场失败。很难完全依靠政府的控制来保持最佳的控制力度。建议充分发挥市场参与者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
事实上,在会计监管体系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体,还有会计行业、企业和市场等多元化的监管主体。例如,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一度倾向于以行业自律(自我控制)为主,实施自我管理。这种自我控制存在致命的缺陷。自律组织既是“守护神”,也是“监管机构”。安全事件发生后,美国成立了一家独立性很强的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了控制。会计职业管制由自我管制成功转变为联合管制。联合管制将有利于专业行业的自觉管理、企业的独立经营和市场的自发调整,弥补政府会计管制中存在的缺陷,最终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和专业行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由会计行业、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反映监管机构意愿的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采纳。中国的会计信息披露控制体系类似于美国的会计信息控制体系,但在法律控制和行业标准控制之间,制度控制和标准控制是平行的,标准和制度的制定权和最终决策权属于政府,因此行业标准控制的独立性不强,相应的风险责任意识减弱。以政府为主体,可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权威性和实施效率。但行业规范管制的力量过弱,会影响管制的效果,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因此,为了提高控制效果,必须建立新的独立机构,赋予相应的行业控制权,实施联合控制,更有利于发挥各会计信息披露控制水平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