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内控理论的发展简史

发布日期:2025-10-25 浏览次数:

内控理论的发展简史
 
1934年,《证券交易法》首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与协调系统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首次对内部控制作出以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护资产而制定的组织计划,确保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相互配套的方法措施。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该文件将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一号》(SASNO.1)。文告首次“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该提法取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围,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1985年6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执行官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共同成立了国家反欺诈财务报告委员会,也被称为特朗普委员会。委员会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 sion),简称COSO委员会。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又称COSO报告。不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并于1995年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NO.78)自1997年1月起取代《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
 
COSO报告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为实现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的保证。它认为,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组成。“三目标”和“五要素”内容丰富,互补,共同构成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统一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成为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