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发布日期:2025-10-25 浏览次数:

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没有系统的理论,不能为实践提供系统和标准化的指导。我国内部控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权威的内部控制定义,就无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系统内部控制理论,导致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权威的内部控制定义。企业、司法、会计等不同行业和部门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的提法非常不一致。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只定义了什么是内部会计控制。至于什么是内部控制,具体的定义、组成和内容都没有明确说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标准9-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审计单位为了确保业务活动的有效性,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欺诈,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和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虽然主要是内部会计控制,但与财政部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会计法》中有会计监督内容,但属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范畴。此外,中国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以及各组织相关文件中提到的内部控制概念,虽然内容交叉,但只关注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字面或意义上缺乏一致性,没有形成COSO报告内容完整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不可避免地带来理解和实践混乱。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或内部控制结构的阶段,无法从管理的角度全面把握内部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是片面的。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内部控制实践的落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基础很薄弱。
 
2.现有的内部控制目标未能反映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内部控制目标单一,缺乏多样性。
 
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般作为企业的内部事务,由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当然,管理部门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利益,更少地关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性。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企业往往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所有者、经营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他们会要求内部控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身追求利益的要求,而往往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3.缺乏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监督,导致我国内部控制脆弱甚至徒劳。
 
内部控制是一套自我检查、限制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体系。因此,自律体系的监督至关重要。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一般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影响了其在这一功能中的发挥。外部监督包括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但由于外部监督资源稀缺,监督不力,企业失去了实施内部控制所需的外部公平,直接抑制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遵纪守法,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许多企业忽视国家法律法规,甚至放弃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选择内部控制内容的利益,形成内部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现象。
 
4.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破产、破产或不能正常经营,外界往往将原因归因于内部控制设计的缺陷。虽然这没有错,但忽略了内部控制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如果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也会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失败。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绝不是治愈所有疾病的灵丹妙药。无论内部控制有多完善,都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和困难,包括以下四个问题:(1)管理层人员素质问题无法解决;(2)政府政策或经营环境无法影响;(3)不能绝对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4)不能绝对保证企业决策中没有错误。其中一个局限性,即内部控制无法解决现阶段管理层人员素质问题,尤其突出。企业管理当局,尤其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几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