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促进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的对策的实施

发布日期:2025-10-25 浏览次数:

促进合理的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的对策的实施
 
1.由相关专业组成的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门研究,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定义。
 
目前,我国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问题是,各部门更多地从各部门工作的角度定义内部控制,独立发布文件,使内部控制概念不统一,缺乏应有的权威性,造成认识混乱,不利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思想值得我国理论界借鉴。此外,COSO报告的生成过程也值得借鉴。COSO报告是由多个专业团体组成的专门研究内部控制委员会研究的。其内部控制理念兼顾了企业各级利益的要求,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具有全面、统一、权威的属性,这也是它在现有内部控制理论中具有最高地位的原因。因此,中国可以利用这种成功的模式,成立专业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形成高度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统一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提高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倾向于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从管理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内部控制的内容并不完整。总之,我国要在实际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抓紧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
 
2.政府应着力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全社会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
 
企业作为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主体,不仅承担着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责任,而且能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不仅能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而且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率。从内部控制的责任来看,促进内部控制的改进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国家和其他相关各行各业的责任。从内部控制的内容来看,归根结底,它是由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及其组成模式的结合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和形式,其过程相当复杂。因此,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中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仅凭企业的力量就无法实现。
 
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企业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主要需要两个支持体系:(1)内部控制的技术支持体系。任何内部控制理论都只提供了一种思想和方法。实践中的具体化还需要结合行业性质、业务规模、业务特点、管理基础等企业的特点。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也有一些共同点。如果对这些共性作出更高层次的统一规定,将直接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卓有成效的经验。例如,自2001年起,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措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涵盖了《基本规范》所列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虽然这些规定主要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但随着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的逐步完善,共同规定将越来越完整,企业可以在内部控制的个性化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2)需要国家的法律支持制度。COSO报告中描述的四个内部控制限制中有两个主要限制,一个不能解决管理人员的质量问题,另一个不能影响政府政策或商业环境。虽然企业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但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国家应从国家管理的角度予以重视。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条款越详细越好,注意不同法律法规的衔接,提高实践的可操作性。通过国家立法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提高全社会内部控制意识,有效防范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保持较高的动力水平,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设计,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3.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企业自身要转变思路,加强沟通,使内部控制真正为企业所用。
 
为了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内部审计是直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从内部控制的起源来看,内部控制的产生实际上源于企业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例如,在早期的业主组织中,业主需要保护自己的资产,防止错误和欺诈。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形式的复杂性,出现了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断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新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是协助组织管理成员和监督管理成员履行职责,特别是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较弱,长期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训相对滞后,客观上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处于组织内部,更了解组织情况,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相对优势。高级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威性,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最终实现与外部审计的互动,防止各种缺点的滋生。(2)明确内部控制责任,增强全体员工的管理意识。在我国,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往往成为中高层管理者的专属事务。这种官方标准的立场使内部控制成为控制和评估员工的手段,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形成管理层与员工的对立。COSO报告首次明确,不仅是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还有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管理层应树立全体员工的管理意识,即“听民意”,尊重员工,使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积极维护和改进内部控制,而不是被动实施或反对管理层。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能具有不断自我修复的功能,并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改进也不能由企业单独完成。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改进和有效实施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需要各方面资源的匹配,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基于中国现有的内部控制水平,它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借鉴COSO报告,逐步构建中国内部控制框架,使中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保护下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