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5-10-24 浏览次数:

会计委派制(又称会计人员委派制)是指会计委派主体(政府部门或产权管理部门)作为所有者统一委派和管理用人单位所需的会计人员的会计管理制度。其实质是委托会计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制度的目的是将监督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和经济利益关系,使会计人员能够根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利监督企业经营中的各种违纪行为。会计委派的实践始于1988年的基层,经历了试验、试点和试行三个阶段,逐步在全国推广。这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项目。
 
自我国实施以来,会计委员会制度在认真执行国家财政纪律、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对会计委员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的措施。
 
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委派制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
 
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客观上使得会计人员的统一管理和分配无法全面实施。国家作为所有者,有权干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重要经营和财务政策,影响会计人员的任命,自然易于实施。然而,对于私营和外资企业来说,政府很难实施会计分配。如果将会计分配制度作为解决会计虚假账户和治理会计信息扭曲问题的出路,最多可以控制部分企业。
 
同时,从会计分配制度试点的实际运行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效果相对明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会计信息的扭曲,遏制了腐败经济犯罪的发生,有效地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收支管理。然而,虽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试点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单位负责人和相关经济业务的监督,但也削弱了会计本身的管理决策功能。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会计人员应以企业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负责,而不是监督自己的工作。这也导致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任命会计人员的抵制,限制了会计任命制度的应用领域。
 
2.会计人员素质问题
 
在我国现有的会计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部分专业知识老化。目前会计信息扭曲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悉和技术错误造成的。会计分配制度是全国范围内实施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人员广。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会计分配制度实施的效果。虽然选拔会计人员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就业条件,相关机构也定期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但由于人员在有限时间内,加上逐步了解会计分配工作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导致委派会计人员思想不好,质量不够高。
 
3.实施会计委派制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理顺会计人员的利益关系仍存在障碍,对委派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委派人员的身份没有明确、科学的定位,使委派人员在委派单位陷入非常孤立、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