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目标的基本定位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次
会计目标的基本定位
会计目标体作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可以从抽象、会计主体类型、企业发展阶段等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抽象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服务于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因此,其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其基本目标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和基本目标的具体化。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主要讨论营利组织会计目标的定位。
(1)不同性质会计主体的会计目标
1.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
对于营利组织,可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对于国有企业中的上市公司,国家是其最大的股东,会计信息应首先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为了保持和增加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我们必须强调委托责任的概念。同时,考虑到部分国有上市公司需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以及少数股东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会计目标并不排除决策的有用性。国有企业中的非上级公司应当将其会计目标定位为委托责任观。
对于私营企业中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其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虽然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资金仍需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考虑到投资者决策的需要和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的有用性。随着经济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改善,决策的有用性也将成为会计目标发展的主流方向。对于私营企业中的非上市公司,企业资本的获取主要来自直接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委托关系相对明确,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委托责任观。对于私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外部信息用户较少,会计目标可以如实反映。
2.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目标
由于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国家机关、教育、文化艺术、社会团体等单位,其信息用户主要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国家各级审计机关、非营利组织服务对象、纳税人、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通过会计信息了解经济资源、债务、净资产及其变化,其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委托责任观。
(2)企业不同发展期间的会计目标
当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时,主要的信息用户是投资者。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刚刚开始,投资者不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会计目标应如实反映企业投资者的投资情况。
当企业处于发展时期时,它们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企业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取决于投资者的决策。此时,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的有用性。
当企业处于稳定经营期时,虽然不再需要筹集资金,但股东将继续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企业的股票。此时,会计目标仍应是决策的有用观点。
当企业走向衰退和破产清算时,为了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分配情况。此时,会计目标应最大化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