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次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中国会计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人们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讨论“委托责任”和“有用的决策”。事实上,会计作为一种主要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无论是利润组织还是非利润组织都存在会计目标问题,而利润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会计目标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计划从整体上寻求会计目标的基本定位,探讨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和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会计目标,以获得对会计目标的全面、全面、客观的理解。
一、中西方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
西方对会计目标的讨论主要始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后来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委托责任学校和决策有用学校。委托责任学校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的委托管理情况。以历史客观信息为主,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用学校认为,会计目标是为信息用户提供有助于合理决策的信息。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中国对会计目标问题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来,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了会计界的关注,以会计目标命题的论文经常出现在重要的会计出版物中。其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最多的是中国应该采用哪种会计目标理论,是委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可靠性还是相关性。目前,主流观点主要是可靠性,兼顾相关性。
二、研究会计目标的基本思路
(1)了解会计目标的特点
1.会计目标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系统论,目标是多层次的。同时,会计信息系统应与会计信息用户发挥作用,会计信息用户多样,决定了会计目标的多样性。
2.会计目标的相对性。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不能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分离。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正在发展和变化。
3.会计目标的主观性。会计目标实际上是人们期望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目的,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性。
(二)明确会计目标设定原则
1.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主体性质,制定相应的会计目标。
2.会计目标应具有前瞻性和可实现性。
3.遵循成本效益和重要性的原则,设定会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