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次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应该看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并不高,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会计软件本质上还处于会计水平,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不平衡。究其原因,除了对这项工作缺乏了解和紧迫感外,主要原因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培养和造就大量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全国实施技术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热潮中,培养大量科技经济管理人才的任务应该落在高校身上。高校承担着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才的任务,只有通过科学课程建设才能顺利完成。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体系的角度看,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环境
会计电算化教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会计电算化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1.随着IT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和金融软件的普及,我国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变化;2.高科技时代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成本高,导致教育部门和民间职业团体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3.会计行业与教育行业缺乏沟通渠道,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紧迫感不强,人才培养速度滞后于职业发展速度。
(二)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将对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和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1。在教育培训目标方面,对于需要适应环境和如何适应环境的考虑远远不够,因此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电算教育目标。会计电算化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加会计,导致“计算机是打字工具”的实际情况。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将从会计、会计转向更注重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软件二次开发和二次数据处理的分析能力。2.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下,财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财务管理。因此,传统的教学课程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历史影响
1979年至1989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步阶段。在此期间,对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还缺乏深度,只关注如何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形成手工阶段,只让学生机械地学习计算机操作,将计算机视为计数器;1990年至1996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商业软件开发推广应用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会计电算化教育比以往更加广泛和深入,对金融软件进行多系统、多模块教学,注重商品的应用;1997年以后,受ERP管理软件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教育逐渐涉及到管理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然而,这些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实现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的需要,这使得许多学生品尝或远离它。
(4)教学水平
从会计电算化培养的目标来看,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分层次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理论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有会计理论和业务知识。高校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了实现培养电算化人才的目标,如何有效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已成为首要问题。目前,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大纲。
(五)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1。落后过时的教材。随着计算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会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没有及时更新;2.学生计算机课程和信息管理课程内容不足;3.注重实践课程,忽视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课程;4.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编写有用的程序取代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趋势;5.对课程中会计内容和计算机内容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6.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遗漏。
(6)实践环节
1.目前,在中国,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软件公司等会计行业与学校联系松散,没有固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形成良好持久的运行机制;2。资金紧张,环境限制过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3。课程安排不合理,挤出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所以总是匆忙采取形式,即使实践环节效果不大。
(七)教育活动实施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历、职称、实际经济、知识更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还没有建立有效吸引高学历、高知识、高素质人才从事会计教师职业的机制。这种吸引力应该有物质和精神因素。物质上,一方面工资不高;另一方面,外兼职教师的内外条件还不成熟;在精神上,我们没有良好的制度和氛围来促进和鼓励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职称和奉献精神。从教学工具来看,一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落后,多媒体课件落后,计算机配置不足,涉及网络会计时教育设备不足;二是教学版金融软件需要升级;三是现有数据内容过于简单、不系统,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电算化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全貌;个别数据数据错误,部分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值得商榷,难以顺利完成日常教学实习;不符合计算机实习相对完整的会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