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管理会计差异比较
发布日期:2025-08-01 浏览次数:次
管理会计是美国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研究才被中国会计学家提上议事日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管理会计确实为中国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就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西方在管理会计研究方面存在差异。现在有必要对中美管理会计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以找出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建议。
中美管理会计差异比较
(1)中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的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西方学者关注管理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而不是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讨论。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委员会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根据1958年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部门通过各种特殊方法和技术做出科学决策的具体工作。也就是说,只注重技术和方法,而不是深入讨论理论。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注重理论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只有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实践才是可以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国学者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用于解释、评价、指导、发展和完善管理会计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管理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和总结,认为基于结构框架的理论可以用来指导管理会计实践。
(二)中美管理会计认知程度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注重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是因为西方学者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管理会计理论的框架难以建立,指导实践的管理会计准则也难以制定。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考虑内部效应,加强企业内部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内部管理服务。由于管理会计目标的内在性,管理会计不能按照财务会计制定会计原则的思路设计具体的会计准则。但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从西方引进的管理技术缺乏管理会计的认知,缺乏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指导,自然企业的发展仍存在问题。
(三)中美管理会计发展定位差异
西方管理会计研究人员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认为只有可以被实践接受的研究成果才有价值。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边界的模糊性,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行为。因此,西方学者对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弱。
中国的研究领域紧跟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吸收和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然而,当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被用于中国企业时,学者们发现国内的管理水平远未达到西方国家的管理水平。因此,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中国更为严重。企业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但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仍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