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制度及内容
发布日期:2025-07-05 浏览次数:次
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制度及内容
本文根据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析维度,建立了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从财务效率、资产效率、患者分析和部门运作四个维度。
(1)财务效率报告系统
财务效率报告系统反映了医疗机构各级(医院、各部门、具体临床部门)的财务效率和效率。公立医院虽然是以“公益”为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但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合理的抗财务风险能力和良好的偿债能力,要求公立医院提高财务效率和效率。财务效率报告系统应以财务会计报表和部门成本会计报表的基本信息和数据为基础。基本指标应包括:医疗业务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边际贡献、总资产、总负债等,分析指标应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率、成本率、边际贡献率等。
(二)资源效率报告系统
资源效率报告反映了各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也反映了医疗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广泛的资源应涵盖人员、场地和设备。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是医疗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资源效率报告系统应从人力资源效率、住房资源效率、医疗设备资源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报告。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人均医疗业务收入、人均余额、人均检查、出院、手术、门诊、护士床日等。;住房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单位面积余额、每床边际贡献、人均住房面积、医疗住房比例等。;医疗设备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医疗设备投资回报、设备检查人数、设备检查收入等。
(3)患者分析报告系统
患者分析报告从患者的角度反映患者成本、患者来源和患者支付类型结构等,卫生部门和未来医疗改革明确要求降低患者成本,要求医院和部门始终监测患者成本水平和药品比例、卫生材料比例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患者来源(市、市、省、省等)是判断学科或医生、专家个人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对患者支付类型(自费、医疗保险、公共医疗等)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医院对不同支付类型的患者进行不同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
(四)科室运营报告系统系统
科室运营报告系统反映了科室的运行效率和治疗疾病的难度,为临床科室的业务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反馈。科室运营报告分析指标包括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日、周转天数、三、四级手术比例、CMI值、病种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