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香港已成为中转港的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25-05-16 浏览次数:

香港已成为中转港的发展历程。
 
香港成为中转港,是香港经济转型的结果。
 
20 世纪70 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抓住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机会,利用廉价、优质劳动力优势,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发展加工贸易推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进入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1980年年,香港制造业增加值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2.8%,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万,约占香港就业人数的40%,制造业已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加工贸易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大进出和成品的大出口都需要港口的支持,尤其是集装箱港口。当时,香港已经是全球集装箱港口(全球排名1970 年第31 位、1975 年第4 位、1980 年第3 位置),制造业可以产生大量的集装箱货流,保证港口的持续繁荣。
 
1976 年,香港外贸出口额达到415.6 1亿港元,其中转额89.3 1亿港元,占21.5%;432.9.9外贸进口额 1亿港元,其中转额约71.4 1亿港元,占16.5%。中转贸易总额仅占外贸总额的18.9%。中转货流的附加值高于当地产生的货流。因此,中转货物吞吐量占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比重小于中转货物吞吐量占外贸总额的比重。
 
20 世纪80 2000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加工贸易自发展起步。内地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远低于香港,也有吸引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香港的制造业已经搬到了珠江三角洲,使香港的制造业迅速萎缩。因此,虽然香港制造业已经搬迁,但由于国家无法大规模投资港口建设,特别是集装箱港口建设,大陆港口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流量仍需通过香港进出,使香港由当地货运服务转变为主要港口。2003 2007年,香港集装箱中转吞吐量占51.5%,超过香港自身生成的集装箱货流量;2007年 2000年,中转货物吞吐量占54.1%,超过当地产生的货流,说明香港已转型为中转港。与此同时,中转贸易也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近10 近年来,中转货物在香港的增值(即离岸价格与到岸价格的差异,即中转服务的毛收入)占GDP 1/4 以上。大部分货物中转增值可计入GDP,基本可视为中转贸易对香港的GDP 直接贡献。2012 2000年,货物中转增值对GDP 贡献率为27%。因此,港口的市场定位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经济类型和环境的变化。
 

上一篇:信息经济学     下一篇:香港不是典型的国际中转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