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计算项目现金流量
发布日期:2025-05-15 浏览次数:次
投资是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的经济活动。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投资是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根本途径;对于企业来说,投资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手段。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主要通过具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投资项目一般具有投资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不可逆的特点。一旦出现错误,将给投资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投资失误是吞噬人类财富的最大黑洞”。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在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视技术经济分析。可以说,在确定投资方向后,分析、预测和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是决定项目命运的关键,也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本文将在常规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探讨投资项目动态分析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价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指标进行的。常用的经济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评价指标,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易于被企业经营者理解和使用,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但由于这些指标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影响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对投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动态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以现金流为基础,采用贴现技术,大大提高了其科学性,已成为现代金融管理的基础,并在我国企业财务决策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常用的动态评价指标有:投资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容报酬率等。运用动态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静态评价指标的不足。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在不可预测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为了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仅仅用动态指标代替或补充静态指标是不够的,动态指标必须动态使用。即:动态指标的计算和评价必须采用动态概念、动态信息和动态方法。因此,在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不仅要根据指标的计算公式简单地找到几个数字进行计算,还要根据计算结果得出项目质量选择的结论。相反,我们应该用动态的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所使用的每一个数据。这就要求决策者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动态计算项目现金流量
投资项目的动态经济评价是根据项目现金流量来计算的。从项目审批到项目寿命结束,一个投资项目通常需要较长的投资和收益期。根据发生时间阶段的不同,项目现金流分为初始流量、业务流量和终结流量三部分。其中,由于初始流量发生的时间阶段较前,估计偏差一般较小;虽然结束流量发生的时间阶段较长,但现金流量较小,贴现后对整个项目影响不大;关键在于业务流量的计算。营业流量又称营业净流量,是项目建成后扣除现金流出后的净现金流入,按计息期分期计算。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项目收益期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现值是可行的项目,可以完全弥补投资额的现值,并有余额。如果一年是一个计息期,一个项目的收益期是十年,那么年度净流量预测值与未来实际情况的巨大差异将大大降低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实际意义。
年营业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年营业流量=年营业收入=年营业收入×(1)所得税率)-年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年折旧×所得税率
从这个公式来看,年营业收入、现金支付成本、折旧金额和所得税是影响营业流量的直接因素。其中,折旧和所得税率变化较小,但收入和现金支付成本随时受到企业和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用动态的概念和方法来计算,就不能得到可靠的评价。
例如:一个投资项目的初始投资为380万元,当年的收入只能在第一年完成设计能力的一半。项目使用寿命为5年,估计5年后可收回固定资产残值等终结流量40万元。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自第二年达到设计能力以来,年营业收入可达3200万元,年支付成本为2840万元(含流转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非支付成本为每年60万元,所得税率为33%;如果贴现率为15%,则该项目的净现值(NPV)381万元。以NPV是否大于零为项目选择标准,项目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