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分析
发布日期:2025-03-07 浏览次数:次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也就是说,公私合作模式的PPP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PPP项目的发展涉及到各种利益。包括公众、基金、保险、社会资本、政府等。因此,这类项目建设中的融资风险管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融资风险管理决定了实际经营中多方利益的维护。因此,应积极识别PP项目中的融资风险因素。
一、PPP模式下的融资风险分析
现阶段,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准备阶段的融资风险。也就是说,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准备阶段,仍存在政策风险和投标风险问题。前者主要是指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宏观政策的变化,容易造成融资风险问题,危及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顺利发展。后者主要是指在招标管理过程中,一旦业主内部资源和经营状况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将给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带来损失风险;
二是建设阶段融资风险。由于部分项目公司尚未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引入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表现出融资方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容易造成风险集聚和融资危机。此外,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融资资金70%为银行贷款,20%为外资,7%-10%为政府资金。也就是说,银行贷款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一旦内部资金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部门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1];
三是运营资金融资风险。即在高速公路项目运营过程中,也存在收费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融资风险问题。因此,在建设项目融资活动中,需要合理规划风险应对措施。
二、PPP模式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风险应对措施
(1)融资风险风险的科学识别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中,要注意识别融资风险因素,以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即借助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因果分析法、SWOT法、ABC分类法、专家评审法等识别方法,识别项目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等不同阶段的风险。其中,准备阶段的风险识别是遵循政府和社会“利益共享、风险共享”的原则,识别主要风险因素。如预期收益风险、银行融资风险、政策工作效率风险、资产评估风险、投标过程风险、项目定位风险等。在施工阶段,以完工风险、工程质量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安全事故风险等为主要风险识别内容。此外,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识别主要是评估运营维护超支、产品价格变化、项目转移等风险问题。最后,通过对各阶段融资风险的全面识别,准确判断融资风险的概率,高效总结项目建设中融资风险的具体类型,做好未来融资风险的控制工作。
(二)建立融资风险响应机制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的具体建设中,建立可行的融资风险响应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融资风险响应机制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应根据风险水平分为:特别是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等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一级响应机制、二级响应机制、三级响应机制、四级响应机制、五级响应机制。其中,启动一级响应机制时,应先向公司报告,公司负责资源协调,更好地处理融资风险问题[2]。同时,在各种响应机制中,明确界定融资风险管理的权责主体,有效应对不同的风险问题。如招标风险、竣工风险、工程质量风险、产品价格变化风险等。
(三)启动不同风险水平的控制措施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应结合风险类型启动不同的风险响应机制。因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首先,在处理政府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投资回报风险等融资风险时,应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同时,在解决政策信用风险的过程中,明确PPP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政府承担违约责任,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区域的市场化程度、财务实力等,通过平衡风险因素,达到融资风险控制的目的[3];
其次,当银行融资风险、合同风险等融资风险发生时,应启动二级响应机制。例如,面对合同风险问题,可以通过签订法律合同界定合同纠纷时的补偿措施,避免地方政府“随意违约”,威胁总承包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有效的融资风险控制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自2015年以来,中国的PPP项目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到2016年,PPP项目开始进入集中签约期。此时,为了更好地促进PPP模式在我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领域的应用,应注意PPP模式下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即从风险识别、风险响应、风险控制三个方面管理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融资风险。同时,总结融资风险管理的要点,最终为“十三五”期间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