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完善融资平台管理建议

发布日期:2025-03-07 浏览次数:

完善融资平台管理建议
 
(1)清理整顿规范,了解平台情况
 
加强融资平台管理,首先是对现有融资平台进行分类、清理和监督,明确融资平台的规模。首先是调查全国各地涉及的融资平台数量,需要明确融资平台的定义,方便融资平台的筛选。这方面的前期工作是为进一步纠正融资平台的混乱做好准备。二是调查当地融资平台现有资产规模。目前,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只有经过仔细统计才能有准确的数量。回收的融资平台根据项目性质进行分类整合,增加资金,扩大资产规模,对财力较弱的市县融资平台进行相应改革。一般来说,县级地区只应运行一个融资平台。市级地区还需要严格的资质管理,对不合格的融资平台进行裁撤或并购整合。
 
(2)依法管理平台,规范融资行为
 
任何融资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载体,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主体,融资平台应该是如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立后,没有正式加强融资平台管理的法律法规,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约束。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与融资平台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
 
(3)完善财权分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机制转型和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现行财税制度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权力不协调、不统一,地方权力过多与财政资源不足的矛盾在基层政府中越来越突出。此外,平等转移支付规模小,平等的横向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建立,地方政府被迫建立各种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和借贷。可以看出,只要政府之间的财税制度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地方政府就不可能通过融资平台继续融资。因此,借助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有利时机,改革现行财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财权与权力不匹配的问题。
 
(四)完善对融资经营的监督
 
如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往往依靠夸大的政府信用来保证融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地方金融风险。要改变这种情况,消除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行政干预,削弱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改变政府“融资圈资金”形象,消除平台融资风险最终转化为地方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融资行为的市场化。在制度明确、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融资平台的运行程序,减弱融资平台的行政色彩,加强企业的市场化特色,重视品牌建设和自负盈余责任,以市场为杠杆,妥善完成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需求。这是市场化环境下融资平台长期稳定发展的正确途径。
 
(五)建立担保机制,建立偿债基金
 
为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应建立融资偿还保障机制,建立相应的债务偿还基金账户,确保地方政府有能力及时足额清偿债务,维护地方政府的债务信用。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各种财政能力,制定完善的偿还计划,定期调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将所有项目收入转移到基金账户。债务偿还基金的资本收入应由投资收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等多个方面组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具有风险控制能力,可来自平台投资收入、房地产升值、企业资产溢价和公司税收退还。
 
(6)建立约束机制,遏制过度负债
 
首先,将地方政府融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加强对地方政府部门财政规划的监督。例如,可以制定债务与资产的比例、债务偿还金额等具体要求,规范融资平台的运行,规范与政府绩效相关的控制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过度扩张。此外,为了规范融资规模,融资平台的资产规模和债务管理可以转移到地方政府的日常管理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监督和评估平台的运行状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运作与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建设潜力、政府财政等经济特征有关,使融资平台的资产和债务平衡。在制定融资相关政策时,应明确责任和权益的分配。
 
(7)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外部监督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仅仅依靠加强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逐步建立监督协调机制,加强平台外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监督管理对地方政府财政运作的监督调整作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大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银行承担着由此带来的重大风险。实现融资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的合理运行,同时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运行与相应审计会计部门的同级监督调整关系。两个系统的部门需要相互合作,提出完整、严格的融资平台运行监督计划,严格管理,对融资平台的融资和投资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