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功能缺位及其原因分析及其原因
发布日期:2025-01-15 浏览次数:次
机构投资者功能缺位及其原因分析及其原因
自“非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理念提出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数量急剧增加,但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制度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步伐,导致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许多行为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因此,机构投资者存在严重的功能缺失。
(1)功能缺位分析
1.扭曲了投资策略。由于各种现实问题,如中国上市公司不成熟、业绩不稳定、基金管理人任期长短不确定、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等,中国机构投资者追求的不是企业的长期价值,而是基金资产的短期收益。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交易,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影响了投资基金的业绩,而且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交易频繁是为了短期交易,投机明显,导致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的监督管理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短期频繁交易容易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导致市场起伏。
因此,虽然机构投资者承担着“稳定市场”和“价格发现”的负担,但其短期投机交易行为不仅对公司治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对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投资策略的扭曲是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缺乏功能的表现。
2.机构合谋与内幕交易。在我国当前信息不透明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内部管理层掌握了更多关于公司资本投资方向、投资风险和收益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和人才资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通常只能通过财务报表、市场研究、行业研究等外部渠道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正是这种“信息优势”与“资本优势”的分离,使得公司管理与机构投资者在我国法律和监管部门对公司管理的约束较弱的情况下的合谋成为必然趋势。
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屡见不鲜。特别是2007年以后,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时代。由于企业大股东在决策和信息获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更有可能与具有资本优势的机构投资者进行内幕交易。因此,在全流通时代,内幕交易比股权分配更为严重。内幕交易的存在使得中国证券价格成为少数人利用内幕交易进行交易的结果,失去了证券价格反映证券价值的本质。最终,中国证券市场难以优化资源配置,失去了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因此,机构合谋和内幕交易是中国机构投资者缺乏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2)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密集型市场,证券价格对信息变化非常敏感。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中国证券市场属于弱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可以充分反映其历史信息,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历史价格信息获得非凡的回报。因此,有可能一些投资者可以利用私人信息(特别是重大事件的私人信息)获得非凡的收益。通常,内部人比外部人有更多的信息优势。由于内部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内部人员更清楚公司的成本、收入、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公司股价的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于兼并收购、发行新股、股票分红、股票回购等可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公司内部人士,特别是高水平内部人士,具有明显的私人信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内部人士有条件与机构投资者分享他们掌握的大量信息,并与机构投资者分享巨大的投机利润。因此,在弱有效市场中,内幕交易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