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发布日期:2024-06-03 浏览次数:次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根据专业部门的数据分析,目前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运输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1)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设置在专业知识的传递上,并不真正重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在衡量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高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可见,这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人才的个性发展和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更注重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不考虑如何提高专业素质和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水平。
(2)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模糊
经实地考察,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金融专业所列专业必修课中,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两个专业相同10门以上。如果算上公共基础课,这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度会更高。除了这些共享课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只有:高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由此可见,各大高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相同,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过于抽象。
(3)教学内容设置交叉重复
鉴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金融专业的高度共享,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虽然这种情况保证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但也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课堂资源,降低了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不能得到突出。
(四)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化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然而,目前各大高校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环节极其缺乏停留在“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外实践阶段的形式化。高校联系对口公司的实习岗位数量非常有限(源于财务管理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使得学生的实习内容只能局限于现有的凭证和账簿;二是缺乏校内实践阶段。首先,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太大,实践课时太少。其次,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实践课程,但主要依靠模拟实验室操作。第三,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