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4-06-02 浏览次数: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1)增强风险意识,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过去,事业单位资金长期依赖财政拨款,导致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很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漠不关心,觉得自己不是公司,不需要从事财务管理,或者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这种错误的财务管理理念促使事业单位长期忽视财务状况的安全管理,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研究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要树立危机意识和责任感,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重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用现代管理工具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引导财务管理走上安全有序的道路。加强预算管理,根据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和目标任务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建立预算分析机制,加强执行效果分析;完善绩效预算管理,加强预算审查。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按照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填报。对会计、出纳等关键财务岗位,应建立不兼容的控制制度。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财务授权制度,规范发票的审计和报销。加强资产管理,事业单位要积极实行招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建立资产采购登记,指派专人管理维护,合理处理闲置资产,严格报废资产。
 
(3)加强财务监督,建立财务绩效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规范》在单位内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内部控制机构的负责人和相应的责任内容。内部控制机构应当定期检查单位的制度建设、预算执行、财务状况,并提出整改建议,督促整改。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财务绩效评价机制,将预算执行、资产管理等财务工作作为内部部门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事业单位监督中,外部监督的作用不容忽视,充分发挥财政、纪律检查、监督、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事业单位还应加强财务信息披露,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
 
(4)优化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素养水平
 
目前,事业单位仍存在会计人员老化、员工素质低下的情况。很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长期难以流动,不仅影响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也给了他们自肥的机会。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专业化建设,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迫切需要具备多方面能力的优秀会计人员,新的会计制度和标准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在职财务人员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在人才结构上,要逐步降低财务人员的平均年龄,提高财务人员的平均学历,从外部引进和吸收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结合公开招聘等形式。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晋升制度,加强会计人员流动,防止会计人员长期待在同一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