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的含义
发布日期:2024-05-13 浏览次数:次
自1999年扩招以来,通过不懈努力,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发展迅速,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学生人数从 1998年786万增加到2012年386万 325万人,入学率从9.8%提高到30%。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999年的6倍多,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此外,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成为法人实体,确定了办学的自主地位和权限,在基础设施资金筹集、会计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高校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财务风险的频繁发生。由于国家投资总量不足的影响,必然会产生债务、投资、日常管理等财务风险,导致部分高校陷入财务困境。
高校财务风险的含义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财务活动造成的各种不确定性损失,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学校缺乏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甚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研究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不仅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提供参考。
1.客观评价高校的财务状况。利用财务数据的形象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几个重要的财务指标,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掌握高校债务风险的现状。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指标数据,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财务状况的健康发展。
2.为教育部门提供宏观调整的依据。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直接和具体管理越来越少。换句话说,主管部门的管理已经从具体管理转变为宏观指导管理。建立高校财务评价体系,为主管机构及时掌握高校财务信息,了解高校财务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3.为加强高校自身财务管理提供参考。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及时调控高校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异常情况。评价体系分析提供的数据有利于高校改善财务管理。高校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促进高校财务状况保持良好状态,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