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解读高校财务廉洁问题
发布日期:2024-05-13 浏览次数:次
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解读高校财务廉洁问题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出了相当多的理论流派。这些理论流派在大力推崇自己的管理理论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自己的管理理论观点解读各种管理现象的通论。
(1)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你爱我愿”
根据社会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组织中管理者的职责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组织中各种矛盾的力量,满足组织成员的不同需求和目的,使整个组织保持适当的平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的实施不仅是为了保持学校的正常收支,也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也就是说,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不是为了满足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和教师甚至社会的利益。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或部分管理者的个人需要,私下调整高校财务账户,帮助部分高校管理者满足自身需要和目的,保持学校整体管理组织的“稳定”并不重要。高校财务廉洁问题的出现,正好解释了高校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利用高校公共资源“你爱我愿”维护组织成员各自利益的财务腐败的丑陋心理,而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恰恰说明了这些高校管理者对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存在误解和歪曲,揭示了高校财务廉洁问题的错误心理。
(2)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无私心理”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任何组织都是由相互关联的关系要素组成的系统,其稳定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性。从理论上讲,高校财务廉洁问题的出现与当事人实施财务腐败时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一些高校管理者错误地将自己的高校管理责任理解为控制学校资源的权力,主观地产生了对行使学校管理权力的错误理解,即服从自己的意愿控制和使用学校公共资源甚至财务账户。他们认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要他们控制学校资源的行为中没有私人包,就不是财务腐败。他们不必受到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和规章制度的限制,甚至认为只要他们从学校组织的“全局”出发,即使违反了相关制度,他们的行为也不是财务腐败,他们的行为也不会受到相应的“无私心理”的惩罚。事实上,这种心理状态充分反映了高校管理者对金融独立性的片面理解和肤浅理解,充分表明高校管理者对金融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从系统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的代表,但学校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只是学校自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代表整个学校。高校财务廉洁问题的出现,体现了高校管理者对系统的片面和主观认识。(3)基于决策管理理论的“主观故意”
决策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过程是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可分为“收集情报”、“制定计划”、“确定计划”、“评价计划”等四个阶段,但在决策的每个阶段,是相关信息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决策的深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财务诚信问题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高校管理者思想的逐步恶化而逐渐加重和形成的。换句话说,高校财务腐败是高校管理者腐败“主观故意”水平不断深化的最终结果。从“主观故意”的萌芽到最终腐败问题的出现,也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实施”、“累犯”四个阶段。其中,“萌芽”就像“收集情报”时期,是相关思想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会产生具体的腐败,但相关人员有实施金融腐败的想法,相关人员将实现金融腐败的目的和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发展”就像“制定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仍然没有腐败的具体行为,但实施财务腐败的总体计划已经基本考虑和改进。“实施”就像“确定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将具体实施自己的腐败行为,并通过实际行为明确自己的财务腐败行为计划是否合适。“累犯”就像“评估计划”阶段,是相关人员在第一次财务腐败风险评估后再次实施腐败的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相关人员财务腐败的“主观故意”水平逐渐深化,符合决策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决策管理理论也恰恰揭示了高校财务腐败当事人的整个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