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
发布日期:2024-04-27 浏览次数:次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及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分析
我们知道,组织和开展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与其他单位的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借助科学的决策管理财务活动,如以最低成本筹集单位所需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价值,有效控制公司融资投资风险。
2004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高职教育指导专业目录(试行),明确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培训目标:掌握经济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可以使用现代技术和从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与省内外其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领导的沟通,我们一致认为培训目标定位不够明确,过于抽象。根据笔者对企业的研究和实践观察,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履行出纳、财务会计和日常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管理、财务综合分析和预算管理)。同时,在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影响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践工作将发生很大变化。随着财务管理专业业务信息化的不断提高,未来财务管理专业信息含量将不断提高,内容将不断完善,对财务管理专业人员的战略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法律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确定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从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定位。
1. 知识结构定位分析
对于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来说,其人才的知识结构通常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泛性和前瞻性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专业能力。其中,文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儿童适应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在财务管理岗位和会计岗位工作中,专业及相关知识是未来必需的专业技能知识。一方面要掌握广泛的经济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所需的专业技能。
2. 职业能力定位分析
中小企业基本希望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能力,也希望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比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财务分析能力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公司需要具有现有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毕业生,因为只有具有实践能力,才能实现“零距离工作”,只有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