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布日期:2024-02-27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高校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效益,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关键是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1]。目前,高校预算在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实施监督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但管理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2]。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和教育部于2012年12月联合发布了新的《高校财务制度》。新的财务制度对高校预算的编制、实施和收支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未能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在财务预算资金管理中与新的财务制度联系不到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财务收支预算至少是简单地编制收支类别,而不是将财务预算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重大项目相结合。往往只有在临头筹集资金,挤占和挪用其他专项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2)预算编制缺乏民主协商和科学决策
 
大多数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往往由财务部根据往年的财务预算经验编制。预算编制信息公开透明度低,缺乏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深入参与。但是,学校各部门的资金在申报时没有经过详细的计算,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申报金额更加随意,导致财务部门难以全面、详细地掌握各方面对资金的实际需求,预算编制存在漏洞和缺陷,为后期预算执行埋下了很多隐患。
 
(3)预算缺乏有效控制,缺乏权威性
 
高校普遍存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的现象[3]。一旦高校预算发放给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学校财务部门基本处于允许各单位自由支出的状态,缺乏资金使用过程的精细化和动态实时管理,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实现资金有序合理支出,经常出现年底突然花钱等现象。此外,由于部分部门和教学单位在年初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论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添加或补充预算。预算执行更随意,大大降低了预算的效用,难以保证权威性。
 
(四)预算编制中的收支构成与新财务制度不匹配
 
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调整和重新分类了高校的收支会计科目,如财政补贴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贴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营业收入等收入等。支出包括事业支出、营业支出、附属单位补贴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等支出。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要求对高校所有财务支出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更加注重资金预算的精细化管理。部分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仍采用原收支构成,预算收支范围不全面,未能将附属单位上缴的收支、营业收入、其他收入、营业支出等纳入高校财务预算体系,导致预算资金管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