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发布日期:2023-09-09 浏览次数:

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现有的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资本需求,高校财务管理已进入信息管理时代,高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跟上业务信息化的步伐。同时,教育部于2016年5月发布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发布了《行政机构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此背景下,高校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1)经济业务风险分析
 
一是预算控制环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时间短,各部门预算准备不足,财务与其他职能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预算项目不详细,编制粗糙,预算调整缺乏严格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安排收支,超出预算或无预算支出,未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在决算和评估过程中,存在决算与预算脱节、口径不同、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风险点。
 
二是收支控制环节。收入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有: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截留、挪用、私分应付财政收入、收入不记录或设立账外账等;支出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有:支出不符合预算要求,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不符合有关规定。
 
第三,在采购预算和计划环节。没有编制采购预算,没有采取适当的采购方式,如通过分散采购避免政府招标采购。
 
第四,投资管理。基础设施投资缺乏深入的可行性论证,附属单位在资产、财务收支、工程项目等业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或存在重大缺陷。
 
第五,在合同管理环节。在合同签订过程中,非法签订担保、投资、贷款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没有完全履行或监控不当。
 
第六,在资产管理方面。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不相容的岗位分离;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集中管理部门和保管责任风险点不明确。
 
(2)财务环境风险分析
 
首先,在财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一些新的重要经济活动管理体系缺失,体系之间存在差距或矛盾,一些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二是财务管理的组织。没有建立财务、资产、审计、纪检、基础设施等部门参与的内部控制、沟通协调机制,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责任部门和人员,经济业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没有分离;没有制定财务会议规则等制度,没有规定重大经济活动的集体决策,没有明确重大经济活动的范围,没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和岗位。
 
三是财务人员管理。没有为员工建立正常的学习培训机制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关键岗位没有定期轮岗等风险点。
 
(3)融资风险分析
 
随着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面对校园的扩张、人才的引进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虽然政府每年对高校教育的资金投入都在增加,但其增速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实际需求,高校收入来源渠道受到特殊性和时间限制,可调性不强,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很多高校选择大额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但贷款规模和期限可能超出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一旦债务规模超过偿付能力,很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后续再融资困难,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