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发布日期:2025-08-11 浏览次数:次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美国安然、世通金融舞弊丑闻,国内“琼民源”、“银广夏”欺诈让我们思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扭曲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和谐诚信社会的建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讨论了中国会计信息扭曲的根源及其预防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法规和制度并不完善。目前,会计法规和制度不协调,实施不匹配,制度不规范。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会计准则与税务制度之间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这种不协调、不匹配的因素必然会增加经营者、会计人员、监管机构和公众之间的“博弈”空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估计、可选择性和滞后性是由会计事项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引起的,给会计信息欺诈者留下了漏洞。
2.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低价转让、虚假报告、非法转让资金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或者经营者利用与投资者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人为操纵财务信息,使账户上反映的企业利润可以“计算”,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些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普遍缺乏法律和财务会计专业知识,难以区分董事和经理的业务错误,难以保证其有效的监督。有的公司肆意包装财务数据,有的甚至聘请会计专家伪造账目,从而提高公司的“含金量”,从而达到通过上市发行或上市公司增发配股圈取市场资金的目的。一些私营企业通常采用欺诈手段,以达到不纳税或少纳税的目的;有的通过提供虚假会计资料逃避社会保险费;有的通过财务处理合法化非法收入,达到洗钱的目的。
3.监督处罚不到位。一是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表面上看,有财政、审计、税务、银行业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和会计事务、审计事务所等社会监督力量,但实际上存在着各自为政、职能交叉的矛盾,导致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谁都能问,谁都不能问。二是查处力度不够。虽然文件明确规定了一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理,但考虑到人际关系,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大事化小事化。对于违纪违法行为,避重就轻或视而不见,或以罚代法,导致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违法成本大大降低;更严重的是,少数会计中介机构出于自身利益与单位合谋造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会计实践环境并不理想。从法律层面看,对会计刚性义务和责任的规定更具体、更明确,对会计的权利和奖励更为普遍。在实践中,优秀会计人员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安。在单位内,负责人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会计人员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职能,会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更重要的是,少数领导忽视法律法规,指导、强迫会计人员欺诈、篡改会计数据。
5.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一些会计人员只注重工作,忽视了会计道德修养的提高,一些人屈服于身份依赖,无良心参与会计信息欺诈;一些受经济利益驱使,成为会计信息欺诈的主谋。近年来,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会计方法和对象以及相应的制度,新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层出不穷,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与会计工作要求相比,会计从业能力不均衡,整体知识更新不够,电算化应用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