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高校财务的内部环境

发布日期:2024-05-14 浏览次数:

高校财务的内部环境
 
(1)高校财务人员结构老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上世纪末,各高校合并壮大,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人员数量自然减少,高校人事部门对新财务人员的要求提高,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高校难以招收合格的会计人员,使高校财务人员队伍结构严重老化,跟不上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会计人员长期从事高韧性、高负荷的财务工作,职业病患病率不断提高,发展年轻化。
 
(2)高校财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会计人员地位低。一方面,高校财务人员数量自然减少,另一方面,难以增加新的财务储备力量。此外,高校科研费用总收入的逐步增加,使得高校财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高校财务人员既是财务规定的制定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既要强调财务监督管理职责,又要体现服务师生的理念。在日常会计事务工作中,高校财务人员往往处于“双方都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高校财务人员在年终投票考核中可能难以获得好评,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高校财务人员在整个高校发展中属于弱势群体,高校各项政策倾向于教研人员,会计人员地位和待遇较低。
 
(3)高校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跟不上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由于历史原因,部分高校财务人员文化素养较低,近年来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能及时增加不同文凭层次财务人员的储备。高校未能从高校财务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制定适合具体财务工作的岗位招聘政策,但一般需要与教学科研工作一起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财务人才。结果,高校财务招聘多次出现“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尴尬局面,导致高校财务人员储备不足,甚至出现青黄不接、无人储备的状态。(4)高校财务工作环境狭小狭窄,难以满足师生对财务报销环境的要求。高校的财务办公条件大多是基于传统的传承,尤其是从事日常财务会计工作的财务部门。为了方便师生,教职工大多位于每个校区的教学楼。每到收取学费的高峰期,学生排队的队伍都相当壮观。在财务工作相当繁忙的年底,每学期开学期末,学生毕业阶段,财务办公室经常拥挤,师生和员工抱怨。
 
(5)高校财务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受到诸多实际限制。高校财务人员实际参与工作后,由于财务岗位的限制,很难脱岗学习,进一步提高了个人发展空间。高校财务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的发展不兼顾,财务管理岗位有限。大部分人员都是专业技术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会计师职称后,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岗位也实行员工晋升制度,员工晋升必须有明确的岗位。一般财务管理人员既没有相应的科级职位,也不能通过专业技术岗位晋升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职称,个人发展陷入瓶颈。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高校会计人员的员工身份问题,突出了高校财务人员工作中同工不同薪酬的明显差异,在实际环境中无法有效解决。这一切不仅严重消除了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信心,也阻碍了以人为本、高校和谐财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