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发布日期:2023-12-03 浏览次数:次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必须相应调整。引导和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已成为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和挑战,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建立配套课程体系,增强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努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和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维背景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
在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呈现出“28结构”,即20%的学术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其定位为学术研究型,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少数毕业生到科研机构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人才培训规格与毕业生实际选择性质相反,导致人才规格和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未能明确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以培养能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从事财务管理、会计、金融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为重点,未能明确区分其与会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导致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没有突出的专业核心技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重新明确财政状况展芾碜ㄒ等瞬排嘌?目标,建立配套课程体系,促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充分就业,促进区域和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1.2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相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创新作为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与高等教育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知识,结合技术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效应是高等教育结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因此,区域经济要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但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自扩招以来,更加关注人才培训的数量,忽视人才培训的结构和质量,未能更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下人才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人才培训的专业学科结构与工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匹配。这说明高等教育要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1.3应用转型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深入调整将为解决新劳动力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趋势的冲击下,我国产业结构逐渐以制造业为主,转向服务业,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未能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失业与岗位空缺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快财务管理专业调整势在必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优化调整。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要充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商业经营模式升级,为解决新劳动力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2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社会急需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从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应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重新定位金融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坚持“宽、厚、强、高、熟”的原则,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掌握一定的管理、经济学、金融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财务融资、投资和财务分析和预测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高素质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