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新医改对县级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3-10-26 浏览次数:

随着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发布,新医改正式开幕。根据本意见,公立医院应“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督和经营监督”,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县级公立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县级公立医院是公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等七项任务;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2016年6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强调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同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增加政府补贴、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县级公立医院加强会计、节约运营成本等补偿机制。这一系列医疗改革政策的实施和深化,改变了县级公立医院原有的经营模式。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务风险和竞争,县级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亟待取得新的突破。
 
1、新医改对县级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县级公立医院模式是“以药养医”,通过药品价格赚钱支持县级公立医院的运营。县级公立医院约有一半的财政资金来自这种模式[1]。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一方面取消“以药养医”机制,意味着从财政补贴、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服务收费三个方面减少到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收费[2][3],对县级公立医院资金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国家还明确了县级公立医院的主要功能:承担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病抢救和疑难病转诊,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即县级公立医院不仅要执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等基本医疗任务,还要贯彻国家有关惠民利民政策,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真正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作用。政府直接投资一般只占公立县级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8%[4],近年来有所增长,但仍不足,难以抵消“以药补医”的差距和人员资金增加。因此,县级公立医院仍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步履艰难。在新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医疗服务定价、增加投资等经济补偿机制,确保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县级公立医院还应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寻求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新医改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重要性分析
 
在新的医疗改革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独立经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面临着激烈的医疗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医疗水平的竞争,也是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的竞争,尤其是财务管理水平的竞争。如何加强县级公立医院财务的精细化管理,不仅是县级公立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县级公立医院“民生”规划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建立财务管理的正常工作秩序,直接关系到县级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和稳定[5],在当今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