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优秀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审计教学体系模型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建立以优秀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审计教学体系模型

发布日期:2025-11-28 浏览次数:

审计作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最后一道屏障,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行业专业知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优秀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系统教育至关重要。Bryan Howieson、Phil Hancockb等人(2014)调查发现,大学基础教育不重视审计从业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使得人才培养效果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差距,这也是审计期望的差距(audit expectation gap)原因之一。Timothy J. Fogarty、William H. Black(2014)研究发现,审计学术界与包括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内的审计实践界存在沟通障碍,指出大学专业教育与实践分离的事实,强调审计专业教育与实践的融合将有助于优秀会计人才的职业发展。程翠凤、卢新国(2014)从地方工程院校会计专业出发,指出高校要提高专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何琴系统地介绍了审计实践教学形式及其有效的管理模式,为其他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李素平(2011)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发现了审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审计实践教学多维模式的优化与整合。梁慧媛(2012)研究了审计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和组织模式,提炼了创新教学模式,将审计与实践(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审计与实践教学质量。谢志明、易轩(2016)分析了国内15所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指出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相应的资源和环境为支撑,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目前,许多学者对审计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案例”模式层面,很少结合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risk-oriented audit)系统研究提高学生审计理论逻辑水平、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价。对于融入“卓越计划”的审计教学模式,研究时间不长,很少研究其有效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本文将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分析优秀会计人才的内涵,探讨基于优秀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体系模型及其评价机制的建设,不仅对审计教学计划的完善、审计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评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对国际审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以优秀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审计教学体系模型
 
(1)优秀会计人才内涵分析
 
为顺利实施教育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高等教育部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优秀会计师等优秀会计师(Excellent accountant)教育培训实施方案。邱一正、徐永斌(2014)认为,优秀会计人才培训标准包括通用、行业和学校三个层次。实施优秀人才培训计划的高校应考虑会计人才需求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训标准。为了明确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能力指南》,适用于任何拟成为或已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以及各种有义务培养注册会计师的组织和机构。根据王庆石等(2013)对优秀会计人才基本素质的研究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人才素质的需求,界定优秀会计人才应具有职业道德责任、应用实践、创新服务和国际合作四个可观测特征。职业道德责任是指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维护公共利益的进取精神。应用实践是指在不同行业的商业环境中运用专业判断、欺诈分析、确认和咨询理论的优秀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服务是指培养对象要有开拓创新的理念,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国际合作是在会计服务“全球化”战略背景下提出的质量要求,要求优秀人才熟悉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具备国际竞争和协调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特点,培养能够胜任审计、审计等认证和非认证业务的优秀会计师,必须建立一定的培训标准体系,指导培训过程和培训环节的实施。具体包括道德素质标准、专业知识标准、职业技能标准。
 
(二)审计教学体系模型建设
 
审计相关课程包括审计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工程审计、内部审计、财务审计、环境经营审计、财务支出绩效审计等。审计相关课程是优秀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审计目标、审计识别、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结论等概念之间的思维和实践操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审计被认为是一项“突破性”的工作(张龙平,2014)。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的发展和各高校优秀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可以构建审计教学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审计人才的四个素质特征和三个人才培养标准贯穿于整个审计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专业实践阶段和综合改进阶段。
 
1.基础学习阶段。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课堂灌输,新的审计教学体系应在传统模式中创新,可采用四种教学方式:(1)目标导向,即放弃教材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激励学生从问题结论到问题原因追溯的双向教学;(2)问题导向,即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具体会计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3)自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解释框架,分析重点和难点,回答问题,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4)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师生沟通、理论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是制度的基石,其目的是鼓励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施双语教学,也可以同时开设会计英语课程,促进学生国际能力的培养。   2.专业实践阶段。本阶段对学生审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培养优秀人才的“应用”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点和性质的不同,专业实践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前者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审计技能,以个人为实验单位,在审计模拟实验室完成。该过程主要是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分析财务数据,编制各种审计工作草案,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合理、真实、可靠,并出具审计报告等基本实验项目。后者旨在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项目的风险导向审计过程,鼓励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真正应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3.综合推广阶段。高标准的个人素质是优秀人才的内在需求。优秀的人来自一般,超越一般。本阶段旨在通过项目设计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中外合作项目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能力,通过案例竞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