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腐败治理的作用
发布日期:2025-11-25 浏览次数: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验证的行为。根据审计内容,经济责任涉及部门预算执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效果(包括与经济事项有关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表明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职责不合法、不合规,甚至涉嫌腐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腐败治理,可以有效地预防、监督和惩罚危害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腐败治理的作用
(1)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干部管理机构需要通过干部管理机构提出审计意见,经党委、行政部门同意,干部管理机构应当书面委托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审计部门接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后,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干部管理机构应当协助或者支持审计单位完成具体的审计任务,审计部门应当向有关部门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监督管理审计对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2.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查明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时间内财政收支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否符合国家财政法规;明确党政领导干部是否保证部门和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当然,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要追求经济甚至刑事责任;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资产、负债、损益的完成水平,责任制相关经济指标是否符合既定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
1.具有建设性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揭露和惩罚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和经济犯罪案件,促进中国依法治国,对促进反腐败和廉洁建设大有裨益。借助审计结果,可以发现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确定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后续干部管理提供必要依据。此外,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揭示和反映制度障碍和制度障碍,挖掘重大管理漏洞。因此,通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人看一般,关注局部看大局。
2.限制和威慑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比例的决策失误、违法违纪、损失浪费、财务欺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通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腐败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可以揭露和查处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和经济犯罪案件的线索,有利于揭露、落实和落实中共中央的宏观政策。同时,可以进一步发现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隐性或明显的制度、机制或制度问题,对领导干部越权使用公共权力起到一定的制约和威慑作用,防止滥用权力的发生。
例如,为确保国家惠民、强农、扶贫政策资金到位,河南省审计厅着力遏制群众身边的腐败,在全省150多个乡、镇、街道设立了专门的审计机构,对村级资产、资源、账户进行审查。期间发现白条、过期发票等不合规文件列支6万元以上,多名负责人受到处罚。在审计部门的监督下,部分财务公开转变为全面公开,消除了群众的疑虑。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已对5465个村的6543名村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发现涉及粮食直补、农村危房改造、救灾扶贫的资金超过100亿元,1000多名村干部被移送司法机关,充分发挥了审计对腐败的警示和震撼作用。
- 上一篇:腐败治理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局限性
- 下一篇: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意义及现状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