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效果差
发布日期:2025-11-12 浏览次数:
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审计效果差
(1)审计计划安排的不科学与审计时效滞后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还不科学。在领导干部调整人多的年度,特别是换届年度,往往会导致许多离职审计项目的临时增加。此时,审计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此外,经济责任审计也难以贯彻“先审后离”的原则。通常,组织部门在委托前对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审计部门对相关领导干部进行离职审计时,审计对象往往已经在新岗位工作。这种滞后影响了审计的积极性,审计人员很容易认为是走过场,意义不大,有时会导致审计流于形式。
(2)审计的发展与审计人员素质的不对称
经济责任审计应以促进领导干部促进区域、部门、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区域、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的守法、纪律、规章制度、责任,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促进廉洁政府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有些审计人员不能完全适应审计要求,在审计理念转变中不能充分发挥审计“谋士”的作用,也停留在反映资产闲置、挪用等错误纠正,或会计、事务,没有完全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圈子,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履行活动,如自然资源资产、生态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关注不够,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决策是否科学。
(三)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要是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评价,针对性和目的性强,风险大,评价需要特别谨慎。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仅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而且不符合谨慎评价的原则,实际上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同时,审计人员缺乏评价依据,考虑规避审计风险,导致审计评价过于笼统、不具体,甚至似是而非,不仅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而且不能引起审计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四)审计结果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关部门对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成果的闲置和浪费。审计结果的使用不足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作用。从目前许多经济责任项目来看,审计结果报告报送组织部门等有关单位后,即使任务基本完成,未建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问责中的专业监督作用。
- 上一篇:提高建筑企业财务审计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 下一篇: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