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5-11-01 浏览次数:

财政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交易、事项形成、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计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取代了“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定义,更强调了资产“有望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本质。这种描述往往符合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6号公告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因过去事项结果控制的经济利益的资源”。从三者对资产要素的表述可以看出,持有资产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那么,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应该是企业要求的最低可收回价值。否则,就不可能体现资产的这一本质特征。如果在持有期间,由于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资产的可收回价值降低,根据资产定义的内部要求,应确认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减值,使资产以可收回价值表示,真正反映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资产可收回价值增加的,按照谨慎原则,在已计提的减值范围内冲销。因此,提取资产减值准备是由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进一步遵循会计审慎的原则。
对于资产减值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的差额。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强调合理预测可能发生的损失,即资产减值是在谨慎原则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可能发生的损失并不明确,而是在具体资产项目减值损失计量的内容中描述了不同的资产减值损失。
新颁布的统一会计制度列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规定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讲师、计量、审批和相关内容。但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仅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作出了少数特殊规定,未制定全面、系统的规范,形成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财务处理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方法,导致会计实践的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讨论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界普遍高估资产价值。因此,通过确认资产价值,企业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正反映企业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企业还可以减少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自身积累,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利益相关者可以相信企业资产已经优化,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有信心。
旧会计制度的减值准备范围较窄,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粉饰会计报表,隐藏不良资产,虚假增加利润。如果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应收账款”换取“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则更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与生产经营无关。此举的目的是因为旧制度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从而避免原“应收账款”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新制度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并具体列出了这8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参考条件。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一方面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口径,同时缩小了上市公司通过相关交易操纵利润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真正反映资产必须具有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以提供更稳定的会计信息,防范风险。
结论
以上是对资产减值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正在接近国际惯例,但仍存在不足。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内容,及时制定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同时,要提高中国企业的诚信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也要跟上,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