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ABC法)及其特点
发布日期:2025-10-08 浏览次数:
作业成本法(ABC法)及其特点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价格越来越低的微机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量、记录和会计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大型企业完全有可能采用先进的成本会计体系。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使得以人工成本计量和报告为主的成本会计体系无法准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企业内外的成本计量和成本管理压力,使得运营成本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1.操作成本法(ABC法)是一种基于“操作”和“成本驱动因素”理论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成本的动机,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成本采用不同的间接成本率进行成本分配。简而言之,操作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是操作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操作。
具体步骤:
一是作业的划分。一方面要树立新的企业观,即将企业视为满足客户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体,是由内而外的作业链;另一方面,企业的最终产品不仅是一系列作业链的集合体,也是每个作业价值的集合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划分每个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可分为直接作业和间接作业,间接作业可进一步分为各种动因作业。成本动机是决定成本的重要活动或事项,如批次、工时、数量、价值管理等,具有相同性质的成本动机构成多个动机作业,“非增值作业”可根据具体作业类型单独计算消耗的资源。
二是准确记录各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情况。在消耗各种生产资源时,根据各受益对象记录各作业中心,计算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
三是根据各产品消耗的操作类别和数量,将各操作中心的操作成本按操作动因率分配到各最终产品中,计算各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第四,进行操作分析,降低产品成本。应尽可能消除“非增值操作”,尽可能减少“增值操作”的资源消耗。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产品成本,这是运营成本核算延伸的运营管理理念,也是运营成本核算取代传统成本核算的根源。
与传统成本法相比,2.作业成本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缩小间接成本分配范围,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多个动因作业分配。
二是成本计算对象多层次。ABC法要求成本计算对象不仅是最终产品,还要计算资源和运营中心的成本。
三是成本计算程序明确。操作成本法首先确定成本单位从事什么操作,计算各种操作成本,然后根据产品对操作的需求将成本分配给产品。
第四,成本分配标准的多样化。ABC法间接成本分配的基础是操作数量、成本驱动因素和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分配统一的工作时间方法。
第五,提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ABC法拓宽了成本计算的范围,不仅提供了产品成本,还提供了运营成本、动机成本信息,为成本控制和相关决策提供了价值信息。此外,#$% 该方法还可以跟踪和动态地反映所有的操作活动,以反映成本管理的范围。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最终产品信息和制造成本计算的一般性使成本信息的可用价值较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ABC法首次应用于国外制造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运营成本法在西方很流行,因为运营成本法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必然会导致两倍的结果。其次,虽然运营成本法大大降低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成本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例如,工厂折旧、行政工资和其他与运营活动无关的间接成本分配标准,实际上并没有避免生产能力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虽然运营成本法并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ABM(运营成本管理)以“运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从传统的基于数量的成本计算发展到基于运营的现代成本计算,基于会计的成本管理发展到基于运营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总体趋势。
- 上一篇:中国企业实施ABC法的几点建议
- 下一篇: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