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教材设置现状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
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中,首先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成本会计”课程是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制造业企业,与成本会计岗位相关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后,要做到“就业能上岗,上岗能上岗”。涉及会计知识较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本课程学习后,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但现阶段,在各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中,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课程改革已经基本到位,但绝大多数学校的成本会计课程仍然采用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课程模式,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成本会计教材设置现状
现阶段,在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下,会计专业的教学也在不断调整。过去,会计课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模式。现阶段,大部分课程走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然而,在教学改革中,成本会计课程的设计并没有完全突破学科。本课程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设置与工作岗位流程不一致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企业研究,没有在生产线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没有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纯粹是由一些教师根据几本教材,结合新的企业标准,然后简单地复制粘贴,或者只是把章节变成项目、任务,因此不能有效地与企业的实际岗位联系起来,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融入成本核算的相关岗位。
(二)教材设置与前后课程衔接不足
绝大多数教科书只注重各种生产成本的数据计算,而忽略了成本会计课程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产生误解:成本会计是数学课程,与会计关系较少。例如,在元素成本的收集和分配中,教师通常解释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分配方法进行计算,但忽略了数据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各种算法在会计核算中的不同作用。
(3)教材设置实际操作不足
在大多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操作,课后设置了大量的计算练习,但没有将练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例如,在收集和分配各种费用时,如何填写原始凭证,如发料单、收货单、材料汇总表等,如何填写会计凭证,如何填写生产成本明细账等。虽然在基础会计中学习了很多内容,但在实践中,基础会计注重整体规范,而不一定注重细节。
此外,在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没有进行各种信息手段,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全展示教学内容,或者有些案例无法展示。例如,在学习分步法的章节中,简要介绍了基本的会计过程,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也不能使用信息手段显示,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无法应用。
二、教材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的特点
在本教材中,根据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和财务总监岗位必须掌握必要的会计处理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新经济业务后可以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然后才能具备这些能力,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我想学”到“我想学”,改变以前被动学习的情况。
此外,根据教材中的工作岗位进行教学,不仅使本课程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而且使教学更加真实。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成本会计岗位下各级人员的职责,有利于毕业后适应就业环境。此外,由于学习内容直接针对各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基本具备岗位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岗位的有效结合。
- 上一篇:林业成本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基于工作岗位的“成本会计”教材构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