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财务一体化预算管理模式路径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构建财务一体化预算管理模式路径

发布日期:2025-09-18 浏览次数:

构建财务一体化预算管理模式路径
 
企业要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思路,为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在内部潜力挖掘和外部差距寻求突破,积极响应市场,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快速谋生,效率高,全面提高预算精细化控制能力,充分发挥预算管理效率。
 
1.组建预算编制小组
 
基于产业与金融一体化的预算管理,以项目形式,从各专业管理部门抽调2~3名业务骨干组建预算项目组,进行分层管理,整合信息,统筹协调。这种跨部门的项目导向模式不仅消除了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而且拓宽了各部门的视野,促使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过程。
 
预算编制根据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集中管理范围确定责任分工。主要包括:营销部门负责提供销售、销售价格、返利运营计划;采购部门负责提供矿石、煤炭、合金、废钢、副原材料采购收集、发放、储存明细表;制造业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生产计划、煤矿配置结构;各生产厂家负责技术经济指标和成本削减计划;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维修备件和维修费用预算;财务部门负责营业税、投资收入、政府补贴等预算。
 
2.推进“会计经营”模式
 
购销市场瞬息万变,抓住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损失。推进“会计管理”模式,就是要增强商业意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衡量投入产出的经济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企业管理者向企业经营者的转变。要增强市场意识和市场判断能力,积极响应市场和快速决策,及时调整购销策略,快速盈利,提高风险预见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要加强内部成本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建立“计算、计算”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成本标准,探索终极成本,为产品盈利能力分析、生产组织和工艺路径优化提供可靠依据,全过程支持营销接单决策,追求终极效益。
 
在采购方面,采购、制造、财务部门应密切关注采购市场,建立及时的分析预测机制。一方面,通过调整采购节奏,避开谷物采购大宗原燃料,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另一方面,明确原燃料采购量和价格,参照生产使用情况,计算分析原燃料采购成本性能,做好品种替代研究和试验,增加经济材料的使用。
 
在销售方面,密切跟踪钢材市场价格走势和下游汽车、工程机械、家电、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预期,深入开展产品收入管理,优化生产流程方案,不断拓宽产品利润空间。
 
在生产方面,坚持开源节流,通过工艺优化、节支降耗、修旧利废等手段,将“会计”文化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节约班级、人人“会计”的精益管理模式。此外,积极推进会计生产模型建设,通过模型计算得出最佳方案,有效支持炼铁原料敏感性分析模型、板坯判废回炉及生产现货效益计算模型、材料切边修复余材消化盈利模型、铁水废钢经济模型等公司的经营决策。用会计生产模型代替人工计算,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还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要把“准确数据”转化为“快速决策”,提高效率。通过推进会计生产模式的发展,员工可以提高数字应用技能,培养数字思维,增强数字意识,促进企业管理更加高效精细化,最终转化为企业效率效益的共同提高。
 
3.构建常态化管控体系
 
一是严格执行预算,密切跟踪成本执行情况。建立长期成本控制机制,坚持“效益不计算”的理念,以各单位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起点,建立日、月、季度数据跟踪模型。建立以所有成本投资为控制要素的成本中心责任制,通过成本预算管理将不同生产阶段划分为不同的成本中心进行成本收集;分别设置各成本中心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通过预算编制、日常跟踪分析、评价反馈等形式实现成本闭环管理,实现预防、控制、后分析,努力降低成本。
 
二是建立精益管理体系,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加强现场成本管理能力。成本管理的重点是现场,降低成本的结果也反映在现场。因此,要积极推进现场成本精细化管理,建立现场绩效看板管理方法,展示多维分层指标价值,以简化的形式向现场员工展示相对复杂的财务语言,将技术指标价值化,增强一线员工降本增效意识,真正把“每一次操作都是成本,每一次行动都是效益”的理念扎根于心中,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建立标杆找差的常态化机制,以国内优秀同行为标杆,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企业要充分利用标杆找差的管理手段,在知不足中激发动力,在补短板中突破瓶颈,不遗余力地赶超先进,促进改进和实施。要找出对公司损益贡献较大的关键指标和能力较差的技术短板指标,如原材料采购价格、成本、资本资产、制造设备、生产能力、能源效率等。,并将其作为标杆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加强标杆分析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深入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建立标杆工作定期检查、评价和指导机制,确保标杆找差的目标和措施能够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