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因素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分析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因素

发布日期:2025-05-19 浏览次数:

分析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约束因素
 
低碳金融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当地市场对未来碳交易市场的敏感性,但由于许多因素,中国低碳金融的发展面临着明显的困境:一方面,低碳金融应满足国家政策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确保其业务的可持续增长。为了协调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制约低碳金融发展的相关因素。
 
(1)意识约束是制约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一直被认为与环境问题无关,但随着中国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提上议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要求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原有的商业模式和新的发展战略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出路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由于低碳金融短期投资成本大于经济回报,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业务的态度普遍较为谨慎,交易项目的低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质疑低碳金融业务的回报。同时,我国低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框架尚未实施,金融机构的生活环境和利润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些不符合低碳发展标准的业务行为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低碳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中国金融机构不熟悉其利润率、运营模式、风险管理、运营方法、项目开发和程序审批。在没有充分把握低碳金融业务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敢贸然介入。
 
(2)成本约束是低碳金融预期收益不良的重要条件。
 
1.低碳金融发展的机会成本分析。低碳金融的发展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实现金融领域的低碳发展和生态创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资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根据国际惯例,为了消除市场风险,政府资金通常先注入,商业资金后续跟进。然而,我国低碳金融领域的政府作用有限。在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中,低碳经济生态环保的投资比例只有5%。低碳金融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巨大的市场风险与有限的投资回报并存,导致低碳金融业务机会成本高,国内金融机构普遍持观望态度。
 
2.低碳金融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由于缺乏碳交易定价权和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中国CDM项目发起人在联系外国CERS需求方时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交易成本巨大,容易导致CERS价格压低,使中国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基于跨国项目审批和技术认证的项目交易,监管机构要求指定的国际运营机构负责项目注册和实际排放核实,涉及成本高。在缺乏政策的情况下,CDM机制和节能减排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短期内不能有效转化为实际利润,金融机构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存在矛盾。
 
虽然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模式也积极扩大,但项目实施效率不令人满意:首先,从业务创新主体的角度来看,低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少数商业银行,大多数金融机构热情不高,一般持观望态度;其次,低碳金融业务狭窄,大多数银行想象力过剩,执行不足,“蜻蜓水”③。三是碳信用机制尚未建立,我国从事低碳金融业务的机构普遍缺乏国际抵抗和防范。
 
(3)禀赋约束是阻碍低碳金融模式创新的直接根源。
 
1.交易环境不完善。由于低碳金融业务项目链较长,需要特定中介机构在融资担保和合同订立方面的干预和协助。目前,我国低碳金融领域中介机构发展不成熟,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储备不到位,导致低碳金融业务内部动力严重不足。此外,目前国际碳交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分割严重。我国缺乏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场外交易机制和许多交易所;既有政府控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参与者自发形成的市场。这些市场在制度安排上差别很大,大部分市场效率相对较低。
 
2.商业模式迫切需要创新。目前,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采取了行动,但商业模式主要是CDM项目融资和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远远不是低碳金融领域的核心。不仅缺乏碳基金、碳证券、碳期货、碳过期交易等金融衍生品,而且很少听说满足CDM项目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创新产品。此外,我国现有的低碳金融业务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不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需要加强对低碳金融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创新高层次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
 
(4)风险约束严重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积极性。
 
1.市场风险。低碳金融是基于市场环境的金融创新,客观上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双赢局面,金融机构必须关注两者之间的内部联系,深入探索提高环境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但目前,我国化石燃料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变,未来金融领域“两高”项目融资贷款利润空间仍较大,转向低碳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资本投资,而且可能面临低碳项目回报有限的尴尬局面。因此,在缺乏政策法规的情况下,低碳金融的发展首先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
 
2.项目风险。目前,我国低碳金融业务主要以CDM机制下的融资贷款为主,这只是低碳金融业务领域的低端项目。为了加快低碳金融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低碳金融项目链的扩展和扩展,扩大碳基金、碳期货、碳证券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范围。上述交易通常涉及两个以上国家,交易项目不仅需要满足东道国的政策法律,还需要满足环境认证的国际约束。此外,在项目建设评价过程中,项目可行性分析是否通过,项目是否按时完成投产,碳排放评价是否符合要求不确定,使高端低碳金融业务面临较大的项目风险。
 
3.操作风险。国内金融机构在缺乏必要的低碳金融业务知识和专业人才储备的情况下,很难独立承担发展低碳金融的责任。同时,由于低碳金融项目需要依托国际市场,国内金融机构需要在交易中频繁与国际金融机构、专业评估公司和金融中介机构接触,业务交易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目前国际低碳金融项目主要以欧元、美元、瑞士法郎和英镑为计价货币。中国缺乏定价权,国内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