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离岸贸易的发展
发布日期:2025-05-16 浏览次数:
香港离岸贸易的发展。
香港制造业的萎缩并不意味着生产和服务业的萎缩。原因是从香港迁往的只是对土地和劳动力要求较高的附加值较低的项目,而策划和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仍留在香港,成为离岸贸易商的聚集地。制造业搬迁之初,由于内地港口能力不足,加工零部件主要通过香港运往珠三角,加工成品主要通过香港运输,形成“前店后厂”模式。香港以此为契机,利用贸易和金融高度自由的优势,建立了离岸贸易平台,迅速扩大了离岸贸易规模,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1 2000年,香港离岸贸易额达到12年 558.3 1亿港元,约为中转贸易额的95%;2002 2000年,离岸贸易额上升至14年 582.5 1亿港元,超过同期中转贸易额;之后,在2008年,二年前,两者上下不确定;2009年年和2011 年,离岸贸易额分别为中转贸易额的1.19 倍和1.32倍。由此可见,香港的离岸贸易商已经成功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并在不断扩大。
离岸贸易对香港经济的贡献也在不断扩大。
2001 2000年香港离岸贸易毛收入为919.6 1亿港元,是同期中转贸易毛收入的34.2%,占GDP 比例为7.1%;2011 2000年,离岸贸易毛收入增至2 617.8 1亿港元,是中转贸易毛收入的50.3%,占GDP的比重也提高到13.5%,增长近10% 倍。中转贸易和离岸贸易毛收入占GDP 总比例为42.4%。由于中转贸易和离岸贸易的收入,特别是离岸贸易的收入,大部分可以计入GDP,因此两者都是GDP 直接贡献率高达40%左右,确立了中转贸易和离岸贸易在香港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随着内地港口和机场的发展,与其他中转货流一样,离岸贸易商品大多与搬迁制造业有关。2001年 2000年,在香港出口(含转口)的内地商品中,52%与加工贸易有关(以价值计算,下同),79.3%与内地进口(含进口后转口)的商品与加工贸易有关。到2012年 2000年,这两个比例降低到31.5%和41.5%。加工贸易商品在香港转移主要是因为香港有很多优势。许多离岸贸易商最初是加工贸易商,他们可以使用原有的设施来降低香港的物流成本。
香港离岸贸易的发生和发展,最终成为支柱产业,不是政府支持的结果,也不是政府政策指导的结果,而是香港对外贸易商充分利用香港贸易和金融高度自由贸易便利平台,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充分满足市场现实和潜在需求,逐步发展的结果。由于对离岸贸易收入不征税,贸易商的热情很高。
- 上一篇:香港不是典型的国际中转港
- 下一篇:巩固香港中转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