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个根源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分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个根源

发布日期:2025-04-30 浏览次数:

分析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个根源
 
(1)理论抽象远离现实世界,学生无法理解纯理论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分离出最基本的内涵和变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利用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范式,利用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福利的变化。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相比,微观经济学更反映了研究的理论平台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此,初学者需要清楚、准确地理解其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和理论内部逻辑体系。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本科生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对社会经济现象缺乏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社会认知和生活常识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具有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从问题层面的感性认识到理论分析的理性认识往往遇到困难。
 
(2)经典案例远离中国实践,学生缺乏对经典教学案例土壤的直观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为学生接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材料。然而,这些材料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美国经济社会案例的普遍使用。一些国内知名教材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中选择、引用了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知名教材的案例材料。西方经济理论源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经典教材的选择无疑可以作为准确解释西方经济原则意义的载体。然而,东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异将增加对西方世界的理解,特别是对美国社会经济现实缺乏了解的本科生。例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优惠券通常用于预算约束和预算集的解释,也经常用作训练学生的练习。在中国,消费券发行时间晚,发行规模小,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我国也有许多适当准确的案例可供学生直观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坚持“四信心”,加强思想政治与思想政治课程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协同作用。
 
(3)理论背景与理解能力有距离,不能形成经济思维
 
学生对关键概念的意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意义缺乏理解,特别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和合理性。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性等重要概念,充分反映了经济理性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经济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许多学生的掌握只停留在对考试的即时记忆中。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的计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平衡解决中,学生可以从基础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获得最佳消费数量,但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础效应论理论前提的变化和进步,更不能理解弱公理和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的逻辑关系。此外,如果对偏好与效用函数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数的目的是利用严格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的优势。
 
(4)数学教学与学习需要有距离,容易挫伤学习热情
 
本科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基础。在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蛛网模型案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差异化方程知识,否则学生无法解决市场价格的表达式,难以深刻理解蜘蛛网发散和收敛的条件,以及蜘蛛网模型变化的经济意义。当瓦尔拉斯证明了市场体系的一般平衡时,缺乏必要的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知识,无法理解瓦尔拉斯使用联立方程等于市场价格数的逻辑,无法在每个市场平衡时找到价格向量。此外,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是约束条件下的极端问题。课程开放时间的错配使得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缺乏必要的数学支持。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和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