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_财务海南
欢迎访问财务海南!
0898-65859863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发布日期:2024-12-01 浏览次数:

开放经济下转型期人民币固定汇率选择分析
 
1.对于构成统一货币区域的条件,各种最适合货币区域的理论众说纷纭。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实施固定汇率的宏观成本上,其中一个更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必须在相当大程度上放弃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往往不能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尽管如此,进入货币区带来的微观效率往往不言而喻:最佳货币区的形成可以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有效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专业生产发展,加快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最佳货币区的主要运行机制有利于成员国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建立最佳货币区也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国际贸易中货币兑换的交易成本。正是这种不言而喻的微观效率是选择人民币固定汇率的主要原因,尽管按照不言而喻的规定,IMF正式分类,我国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自1994年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8.26—8.可以认为,美元在70范围内的固定汇率政策(冯用富,1999)本质上是一种宽松的固定汇率政策。
 
如前所述,固定汇率的好处主要是可以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所代表的风险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有害。在发达国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长期外汇市场基本避免,只会带来增加交易成本的问题。在中国和许多类似的欠发达国家,由于金融活动深度不足,利率远未市场化,长期外汇市场不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一旦汇率出现意想不到的大幅波动,风险对所有国际经济交流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2.当今世界,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相对应,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亚洲似乎仍然是分散的。但我们可以承认,一个实际上松散的“亚洲美元区”的存在。虽然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与中国相似,但亚洲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印尼、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台湾、泰国或多或少采取了固定汇率政策。这些国家(地区)与美国双边汇率变动的标准差甚至小于欧元区货币之间的标准差(1991年1月)-1994年12月)。考虑到最适合货币区域的经典理论,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确实具备构成统一货币区域的一些基本条件。例如,有类似的通胀率,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在1982年-1996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8,标准差为3.67,而欧元区为6.1和4.11(郑辉,1999);此外,亚洲九个国家或地区采取外向型经济政策,可视为开放小国或地区(中国大陆人口基数较大除外),采用固定汇率按麦金农的观点也令人满意。
 
3.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用商品和劳务的流动规模还是资金的流动规模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外向形势已经形成,对外贸易占比GDP比例越来越大,对外经济依赖越来越高,生产要素流动性、产品出口多样化将是一种趋势,采用固定汇率无论是麦金农“高度开放”标准、彼得·凯南“产品多样化”标准,还是按照芒德尔“高流动性生产要素”标准分析都是合理的。
 
4.如果我国转型期金融活动的深度不够,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了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那么芒德尔、麦金农或凯南的讨论或多或少可以为这一制度安排提供一些可能性分析的框架和理论支持。